考试大纲不仅能给你一个复习的方向,还能帮助你梳理整个知识脉络,方便记忆。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
2021考研大纲: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初试考研大纲”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年硕士研究生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211翻译硕士英语
一、考试目的
《翻译硕士英语》作为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外国语考试,其目的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进行MTI学习所要求的英语水平。
二、考试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一种测试应试者单项和综合语言能力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MTI考生入学应具备的英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英语阅读与写作等方面的技能。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具有良好的英语基本功,认知词汇量在10,000以上,掌握6,000个以上的积极词汇,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
2. 能熟练掌握正确的英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
3. 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各项试题的分布情况见“考试内容一览表”。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词汇语法、阅读理解、英语写作。总分100分。
I.词汇语法
1. 考试要求
1)词汇量要求:考生的认知词汇量应在10,000以上,其中积极词汇量为6,000以上,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
2)语法要求:考生能正确运用英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
2. 题型
选择题或改错题。总分3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II. 阅读理解
1. 考试要求
1)能读懂常见外刊上的专题报道、历史传记及文学作品等各种文体的文章,既能理解其主旨和大意,又能分辨出其中的事实与细节,并能理解其中的观点和隐含意义。
2)能根据阅读时间要求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
2. 题型
1)选择题(包括信息事实性阅读题和观点评判性阅读题)
2)简答题(要求根据所阅读的文章,用3-5行字数的有限篇幅扼要回答问题,重点考查阅读综述能力)
本部分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选材体现时代性、实用性;重点考查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理解观点的能力;对阅读速度有一定要求。总分4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12翻译硕士俄语
一、考试目的
翻译硕士俄语考试作为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的外国语考试,其目的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进行MTI学习所要求的俄语水平。
二、考试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一种测试应试者单项和综合语言能力尺度参照性考试。考试范围包括MTI考生入学应具备的俄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俄语阅读与写作等方面的技能。
三、考试基本要求
1.具备良好的俄语基本功,认知词汇量在10000以上,掌握6500个以上的积极词汇,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
2. 能熟练掌握正确的俄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
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俄语写作能力。
四、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采取主观试题与客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答题时间180分钟。
五、考试内容
包括三个部分内容:词汇语法、阅读理解、俄语写作。总分100分。
(一)词汇语法
1.考试要求
1)词汇量要求
考生的认知词汇量应在10000以上,其中积极词汇量为6500个以上的,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
2)语法要求
考生能正确运用俄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
题型:选择题。共30分。
(二)阅读理解
1.考试要求
1)能读懂常见外刊上的专题报道、历史传记及文学作品等各种文体的文章,既能理解其主旨和大意,又能分辨出其中的事实与细节,并能理解其中的观点和隐含意义。
2)能根据阅读时间要求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
2.题型
1)选择题 (包括信息事实性阅读题和观点评判性阅读题)
2)简答题(要求根据所阅读的文章,用3-5行字数的有限篇幅扼要回答问题,重点考查阅读综述能力)共40分。
(三)俄语写作
1. 考试要求
考生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撰写一篇400词左右的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改作文要求语言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问题恰当。
2. 题型
命题作文。共30分。
240自命题英语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英语(二外)是为俄语专业和日语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要求英语语言基础较为扎实,掌握基础词汇和语法知识,具备良好的篇章阅读和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试卷结构
总分:100分
题型:完形填空15分;语法词汇25分;阅读理解35分;英文写作25分。
三、考试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1、完形填空部分。
要求能在全面理解所给短文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最佳答案使短文意思和结构恢复完整。
2、语法词汇部分。
要求掌握并能正确运用基本语法和句法。掌握认知词汇(5500-6000),并且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其中的3000-4000个单词及其最基本的搭配。
3、阅读理解部分。
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考生根据所读材料内容,从每题的四个选择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本部分测试考生通过阅读获取和理解有关信息的能力。第二部分是给出一篇完整的英文语篇,其中若干句画线,要求考生将画线的语句翻译成中文。
4、英文写作部分。
要求考生能根据所给的作文题目和阅读材料等,写一篇120个单词以上的英文作文。能做到内容相关,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通顺,用词恰当,表达得体。
241自命题俄语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俄语(二外)是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要求掌握俄语基础词汇和语法知识,具备较好的篇章阅读和基本书面表达能力。
二、试卷结构及考试形式
满分100分,题型:完形填空20分;语法词汇30分;阅读理解30分;翻译20分。考试为笔试、闭卷。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1、完形填空
要求能在全面理解所给短文内容的基础上,将所给出的词语变为适当的形式,使短文意思和结构恢复完整。
2、语法词汇
单项选择题。考生根据所给出的内容,从每题的四个选择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内容涵盖词汇辨析、词汇搭配等,语法内容包括词法、句法两部分。
3、阅读理解
单项选择题。阅读3-4篇短文,考生根据所读材料内容,从每题的四个选择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测试考生通过阅读获取和理解有关信息的能力。
4、翻译
俄译汉,本题为1篇短文,字数为200左右单词。
242自命题日语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日语(二外)是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旨在检查考生对俄语语法的掌握情况,阅读一般性文章的能力及日汉互译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
总分:100分
题型:语法词汇40分;阅读理解30分;翻译30分。
三、考试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1、语法词汇
单项选择题。要求掌握并能正确运用基本语法和句法。内容涵盖词汇辨析、词汇搭配等,语法内容包括词法、句法两部分。
2、阅读理解
本题由3-5篇阅读材料构成,阅读总量约为2000—2500字左右。每篇材料后列出若干个问题,根据所述内容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的答案。
3、翻译
1)日译汉(15分):翻译1-2篇短文,总体字数约为500—1000字。
2)汉译日(15分):翻译若干句子或短文,字数为100-200字。
243自命题德语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德语(二外)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方向)为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要求掌握德语基础词汇和语法知识,具备较好的篇章阅读和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试卷结构及考试形式
满分100分,题型:完形填空20分;语法词汇30分;阅读理解30分;翻译20分。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1、完形填空
要求能在全面理解所给短文内容的基础上,将所给出的词语变为适当的形式,使短文意思和结构恢复完整。
2、语法词汇
单项选择题。内容涵盖词汇辨析、词汇搭配等,语法内容包括词法、句法两部分。
3、阅读理解
阅读3-4篇短文,学生应根据所读材料内容,从每题的四个选择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本部分测试考生通过阅读获取和理解有关信息的能力。
4、翻译
德译汉,翻译一篇1篇短文,字数为200左右单词。
331社会工作原理
一、考试目的
全面考察考生对社会工作学科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程度,以确定是否达到了从事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基本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要求。
二、考试要求
考生应了解社会工作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过程;了解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把握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思路;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及其本质;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包括价值理念、理论基础、过程模式等。注重考察考生运用社会工作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社会工作概论所涵盖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价值体系与理论、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实务及过程模式和社会工作教育等。
四、考试题型与分值
以解释、简述、论述和分析题为主。本科目满分150分。
333教育综合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班主任、教师和学生、学校管理。
中国教育史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早期启蒙教育思想、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外国教育史
古希腊教育、古罗马教育、西欧中世纪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及其理论、学习动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学习策略及其教学、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考核目标:
着重考核学生对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掌握,以及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同时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理论去分析、解读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具体实践,并且特别考察学生是否有新闻采访及写作的能力。
考核内容:
1.新闻采访基本常识及基本理论
2.新闻写作基本常识及基本原理
3.新闻采访与写作基本规律及现象分析
4.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的解读
5.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实践操作
346体育综合
运动生理学
一、肌肉活动与肌肉力量
二、氧运输系统与运动
三、能量代谢与运动
四、神经系统、内分泌与运动
五、有氧运动能力和无氧运动能力
六、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
七、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八、环境与运动
九、体适能与健康和运动处方
十、身体组成、肥胖和运动减肥
运动训练学
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二、运动训练管理与选材
三、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四、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五、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六、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七、多年训练过程计划与组织
八、运动员年度训练过程计划与组织
九、训练周课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学校体育学
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校体育的基本概念
四、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与目标
五、体育课程的特点、体育课程的实施
六、体育教学的本质、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组织管理、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评价、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七、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八、主体性教学与素质教育、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等
347心理学专业综合
(一)心理学概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及发展简史;心理的生物学基础;心理的产生、发展及规律;意识与注意;感知觉;记忆与遗忘;思维与想象;情绪与情感;动机意志;能力;人格;学习与研究心理学的基本方法。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语言获得;社会性发展;道德发展。
(三)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现代社会;社会化;社会动机;社会态度;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群体与互动;群际关系;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社会心理学的中国研究。
(四)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概述;管理心理学的历史沿革和现状;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动机与管理;激励理论及应用;认知管理;组织中的知觉;组织中的知识管理与学习;组织中的决策;情绪劳动与管理;应激与挫折管理;员工卷入与管理;领导与领导理论;领导行为及策略;胜任特征模型及领导干部选拔;组织管理。
(五)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的概念与历史;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概念及异同;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中治疗关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方法。
(六)变态心理学:正常与异常的界定及标准、重性精神病的界定;焦虑障碍;心境障碍;进食障碍;人格障碍;物质依赖;儿童心理障碍。
354汉语基础
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二)古代汉语基本理论及应用能力
1.汉字
2.词汇
3.语法
4.音韵
现代汉语
(一)现代汉语概述及汉语的规范化
(二)语音
(三)文字
(四)词汇
(五)语法
(六)修辞
语言学概论
(一)语言的功能
(二)语言是符号系统
(三)语音和音系
(四)语法
(五)语义和语用
(六)文字和书面语
(七)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八)语言的接触
(九)语言系统的演变
357英语翻译基础
一、考试目的
《英语翻译基础》考试是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课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察考生的英汉互译实践能力是否达到进入MTI学习阶段的水平。
二、考试性质及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基础翻译能力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MTI考生入学应具备的英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英汉两种语言转换的基本技能。
三、考试基本要求
1.具备一定中外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2.具备扎实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功。
3.具备较强的英汉 / 汉英转换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生的英汉 / 汉英转换能力。试题分类参见“考试内容一览表”。
五、考试内容
考试包括两个部分:词语翻译和英汉互译。总分150分。
I.词语翻译
1.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准确翻译中英文术语、缩略语或专有名词。
2. 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写出题中的30个英/汉术语、缩略语或专有名词的对应目的语。英/ 汉文各15个,每个1分,总分3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II.英汉互译
1.考试要求
要求应试者具备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能力;初步了解中国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译文忠实于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译文通顺,用词正确、表达基本无误;译文无明显语法错误;英译汉速度每小时250-350个英语单词,汉译英速度每小时150-250个汉字。
2. 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翻译出所给的文章,英译汉为250-350个单词,汉译英为150-250个汉字,各占60分,总分120分。
358俄语翻译基础
一、考试目的
俄语翻译基础考试作为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课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查考生的俄汉互译实践能力是否达到进行MTI学习所要求的俄语水平。
二、考试性质与范围
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基础翻译能力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的范围包括MTI考生入学应具备的俄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俄汉两种语言转换的基本技能。
三、考试基本要求
1.具备一定的中俄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2.具备扎实的俄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功。
3.具备较强的俄汉/汉俄转换能力。
四、考试形式
采取主观试题与客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生的俄汉/汉俄转换能力。答题时间180分钟。
五、考试内容
包括两部分:词语翻译和俄汉互译。满分150分。
(一)词语翻译
1.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准确翻译中俄文术语、缩略语或专有名词。
2. 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写出题中的30个俄/汉术语、缩略语或专有名词的对应目的语。
俄/汉文各15个。共30分。
(二)俄汉互译
1.考试要求
要求应试者具备俄汉互译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初步了解中国和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译文忠实于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译文通顺,用词正确、表达基本无误;译文无明显语法错误;
2.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翻译出所给的文章,俄译汉为300-350个单词(60分),汉译俄为250-300个汉字(60分)。共120分。
437社会工作实务
一、考试目的
全面考察考生对社会工作实务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程度,以确定是否达到了从事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基本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要求。
二、考试要求
考生应了解社会工作的了解社会工作实务的社会功能,把握社会工作实务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思路;理解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概念及特点;掌握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知识,包括价值理念、理论基础、过程模式等。注重考察考生运用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和技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社会工作实务所涵盖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涵义与适用,实务方法的各种工作模式及工作技巧,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的内容以及基本理论。儿童、青少年、老人、妇女、劳工、残疾人等群体及家庭、学校、医
务等领域的实务工作,运用社会工作实务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考试题型与分值
以解释、简述、论述和分析题为主。本科目满分150分。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考核目标:
能否透彻掌握新闻学理论及传播学原理,并能与专业实务形成认知互动。
考核内容:
1.新闻学基本常识及基本理论
2.传播学基本常识及基本原理
3.新闻传播规律及现象分析
4.新闻及传播学相关理论的现象解读
5.经典传播学理论的历时性解读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中国文化
(一)文化的含意
(二)中华文化的总体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中国地理概况
(四)中华文化的起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
(五)中国古代的家族制度与姓、氏、名、字、号
(六)汉字文化
(七)中国哲学发展历程
(八)宗教信仰
(九)古代教育和选举制度
(十)古代官制
(十一)古代婚姻制度
(十二)古代科技成就
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概述
(二)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
(三)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四)规范系统与文化过滤
(五)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
(六)跨文化语篇对比分析
(七)非言语行为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八)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
对外汉语教学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简论
(二)语言习得理论
(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四)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
(五)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
(六)对外汉语言语技能教学
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一、考试目的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是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进行MTI 学习所要求的汉语水平。
二、考试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水平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水平。
三、考试基本要求
1.具备一定中外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2.具备较强的现代汉语基本功。
3.具备较强的现代汉语写作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生的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能力。各语种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答题时间180分钟。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百科知识、应用文写作、命题作文。满分150 分。
(一)百科知识
1.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对中外文化,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法律以及中外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2.题型
要求考生解释出现在不同主题的短文中涉及上述内容的名词。分值50分。
(二)应用文写作
1.考试要求
该部分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和场景写一篇450字左右的应用文,体裁包括说明书、会议通知、商务信函、备忘录.广告等,要求言简意赅,凸显专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
2.题型
试卷提供应用文写作的信息、场景及写作要求,由考生根据提示写作。共40分。
(三)命题作文
1.考试要求
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写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现代汉语短文。体裁可以是说明文、议论文或应用文。要求文字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文体恰当,文笔优美。
2.题型
试卷给出情景和题目,由考生根据提示写作。共60分。
601高等数学
目录
1. 考试科目 3
2.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3
2.1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3
2.2 答卷方式 3
2.3 答卷内容与结构 3
2.4 试卷题型结构 3
3. 第一部分 《高等数学》考试内容与要求 4
3.1 函数、极限、连续 4
3.1.1 考试内容 4
3.1.2考试要求 4
3.2 一元函数微分学 4
3.2.1 考试内容 4
3.2.2考试要求 4
3.3 一元函数积分学 5
3.3.1 考试内容 5
3.3.2考试要求 5
3.4 多元函数微积分学 5
3.4.1 考试内容 5
3.4.2考试要求 5
3.5 无穷级数 6
3.5.1 考试内容 6
3.5.2考试要求 6
4. 第二部分 《常微分方程初步》考试内容与要求 7
4.1考试内容 7
4.2考试要求 7
1. 考试科目
第一部分 高等数学
第二部分 常微分方程初步
2.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2.1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2 答卷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2.3 答卷内容与结构
高等数学 约85%
常微分方程初步 约15%
2.4 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选题 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填空题 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解答题(包括证明题) 9小题,共94分
3. 第一部分 《高等数学》考试内容与要求
3.1 函数、极限、连续
3.1.1 考试内容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函数关系的建立。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的左极限和右极限、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类型、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1.2考试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
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5.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包括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
6.了解极限的性质与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7.理解无穷小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了解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与无穷小量的关系。
8.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9.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3.2 一元函数微分学
3.2.1 考试内容
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经济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与法线、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反函数和隐函数的微分法、高阶导数、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L'Hospital)法则、函数单调性的判别、函数的极值、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函数图形的描绘、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3.2.2考试要求
1.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与经济意义(含边际与弹性的概念),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
2.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及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反函数与隐函数的导数。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
4.了解微分的概念、导数与微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5.理解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 Lagrange)中值定理,了解泰勒(Taylor)定理、柯西(Cauchy)中值定理,掌握这四个定理的简单应用。
6.会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
7.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方法,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掌握函数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
8.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注:在区间内,设函数具有二阶导数.当时,的图形是凹的;当时,的图形是凸的),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和渐近线。
9.会描述简单函数的图形。
3.3 一元函数积分学
3.3.1 考试内容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基本积分公式、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定积分中值定理、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牛顿-莱布尼茨(Newton- Leibniz)公式、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反常(广义)积分、定积分的应用。
3.3.2考试要求
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积分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2.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了解定积分中值定理,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并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以及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3.会利用定积分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和函数的平均值,会利用定积分求解简单的经济应用问题。
4.了解反常积分的概念,会计算反常积分。
3.4 多元函数微积分学
3.4.1 考试内容
多元函数的概念、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有界闭区域上二元连续函数的性质、多元函数偏导数的概念与计算、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与隐函数求导法、二阶偏导数、全微分、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二重积分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和计算、三重积分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和计算。
3.4.2考试要求
1.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了解有界闭区域上二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3.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多元复合函数一阶、二阶偏导数,会求全微分,会求多元隐函数的偏导数。
4.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会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5.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与基本性质,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了解三重积分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和计算,掌握三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
3.5 无穷级数
3.5.1 考试内容
常数项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概念、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级数的基本性质与收敛的必要条件、几何级数与级数及其收敛性、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交错级数与莱布尼茨定理、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和收敛域、幂级数的和函数、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3.5.2考试要求
1.了解级数的收敛与发散、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
2.了解级数的基本性质及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掌握几何级数及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
3.了解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收敛的关系,了解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
4.会求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
5.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求导和逐项积分),会求简单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
6.了解,,,及的麦克劳林(Maclaurin)展开式。
4. 第二部分 《常微分方程初步》考试内容与要求
4.1考试内容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及简单的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4.2考试要求
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掌握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和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3.会解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4.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会解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5.会用微分方程求解简单的应用问题。
参考书目:《高等数学》上下册(第六版),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02数学
一、高等数学(60%)
(一)函数、极限、连续
1.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2.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
4.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初等函数;
6.函数关系的建立;
7.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
8.函数的左极限与右极限;
9.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
10.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
11.极限的四则运算;
12.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
13.两个重要极限:, ;
14.函数连续的概念;
15.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6.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17.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1.导数和微分的概念;
2.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3.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4.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
5.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
6.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7.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
8.高阶导数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9.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L'Hospital)法则;
10.函数单调性的判别;
11.函数的极值;
12.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
13.函数图形的描绘;
14.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5.弧微分;
16.曲率的概念;
17.曲率圆与曲率半径。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1.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2.基本积分公式;
3.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4.定积分中值定理;
5.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
6.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
7.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8.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9.反常(广义)积分;
10.定积分的应用。
(四)多元函数微积分学
1.多元函数的概念;
2.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3.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
4.有界闭区域上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5.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和全微分;
6.多元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
7.二阶偏导数;
8.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
9.方向导数和梯度;
10.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
11.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
12.二元函数的二阶泰勒公式;
13.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
14.多元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简单应用;
15.二重积分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计算。
(五)无穷级数
1.常数项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概念;
2.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
3.级数的基本性质与收敛的必要条件;
4.几何级数与级数及其收敛性;
5.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
6.交错级数与莱布尼茨定理;
7.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8.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与和函数的概念;
9.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和收敛域;
10.幂级数的和函数;
11.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
12.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13.函数的傅里叶(Fourier)系数与傅里叶级数;
14.狄利克雷(Dirichlet)定理;
15.函数在区间上的傅里叶级数;
16.函数在区间上的正弦级数和余弦级数。
二、线性代数(20%)
(一)行列式
1.行列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行列式的计算。
(二)矩阵
1.矩阵的概念;
2.矩阵的运算;
3.逆矩阵;
4. 矩阵的初等变换;
5. 矩阵的秩。
(三)向量
1.向量的概念;
2.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
3.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
4.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
5.等价向量组、向量组的秩;
6.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的秩之间的关系;
7.向量空间及其相关概念;
8.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正交规范化方法;
9.规范正交基;
10.正交矩阵及其性质。
(四)线性方程组
1.线性方程组的克拉默(Cramer)法则;
2.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别法则;
3.齐次和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五)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1.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
2.相似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
3. n阶矩阵可化为对角矩阵的条件和方法。
(六)二次型
1.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2.合同变换与合同矩阵;
3.二次型的秩;
4.惯性定理;
5.二次型的标准形和规范形;
6.用正交变换和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7.二次型及其矩阵的正定性。
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0%)
(一)随机事件和概率
1.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
2.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3.完备事件组;
4.概率的概念;
5.概率的基本性质;
6.古典型概率;
7.几何型概率;
8.条件概率;
9.概率的基本公式;
10.事件的独立性;
11.独立重复试验。
(二)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随机变量;
2.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4.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
5.常见随机变量的分布;
6.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三)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
2.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
3.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边缘概率密度和条件密度;
4.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和不相关性;
5.常用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
6.两个及两个以上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
(四)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均值)、方差、标准差及其性质;
2.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矩、协方差、相关系数及其性质。
(五)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1.切比雪夫(Chebyshev)不等式;
2.切比雪夫大数定律;
3.伯努利(Bernoulli)大数定律;
4.辛钦(Khinchine)大数定律;
5.棣莫弗-拉普拉斯(DeMoivre-Laplace)定理;
6.列维-林德伯格(Levy-Lindberg)定理。
(六)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1.总体、个体与简单随机样本;
2.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和样本矩;
3. 分布、分布、分布、分位数、正态总体的常用抽样分布。
(七)参数估计
1.点估计的概念;
2.估计量与估计值;
3.矩估计法;
4.最大似然估计法。
(八)假设检验
1.显著性检验;
2.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
3.单个及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
701教学设计
熟练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环节和各个环节的操作要领,能够规范、完整的完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够对教学设计的重要理论问题形成完成的理解和论说。具体包括:
1.教学设计的含义、教学设计的层次和适用范围
2.教学系统设计的由来和发展过程
3.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方法、传播理论
4.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5.学习需要的含义、分析学习需要的三种方法
6.学习内容的分类、学习内容知识结构
7.学习者特征分析:一般特征、起始能力、学习风格
8. 教学目标的含义、教学目标体系
9.教学目标的典型分类:加涅、布卢姆的分类以及中国学者的分类
10.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ABCD法、内外结合法
11.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资源
12.经典教学模式和策略
13.教学媒体和策略选择的步骤与方法
41.教学评价的含义和作用:种类、指标、方法
702管理学(含教育管理学)
一、考试形式
(一)试卷成绩与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二、考试要求
(一)基本理解和掌握管理学及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管理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
(二)能够运用管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考试内容
(一)管理学
管理与管理学、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管理的基本方法、决策、计划与计划工作、计划的实施、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力量的整合、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领导与领导者、激励、沟通、管理信息、控制与控制过程、控制方法、管理的创新职能、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组织创新
(二)教育管理学
管理、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组织机构、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教育法律与教育管理、教育领导者及其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体育卫生管理、教育科研管理、教育经费管理、教育设施管理、社会工作管理
703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
705民族学
(1)民族学基础(65分):民族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学术理论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中国民族学早期建设历程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及中国民族学的学科发展问题;民族的形成、民族与种族的关系;民族学的研究方法。
(2)民族学原理(70分):民族关系的含义、影响因素、民族关系问题和调节手段以及中国的民族关系。民族政治的含义、民族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和中国的民族政治;民族经济的概念、范式、类型,民族经济发展理论、中国的民族经济;民族文化的含义、内容和变迁,中国的民族文化及其特色;宗教与民族文化、中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的含义、起源、功能与传承,以及中国少数民族习俗基本情况。
(3)民族学应用(15分):中国民族学的应用: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语言调查、民族区域自治、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调查等;国外民族学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生态领域中应用的基本情况。
706社会学概论、民俗学概论
一、考试目的
全面考察考生对社会学、民俗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注重考察考生运用社会学、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确定是否达到了从事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基本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要求。
二、考试要求
1.本科目考生应全面系统地掌握社会学、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应掌握从社会学、民俗学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应熟练掌握社会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教程所涵盖的所有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阅读社会学、民俗学经典著作,以加深对社会学、民俗学学科的理解。
三、考试内容
1.社会学、民俗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功能、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2.社会学、民俗学所涵盖的社会与文化;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越轨与社会控制;社会保障;社会建设;民俗的形成与演变;民俗的分类;生产民俗;商旅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岁时、婚姻、家庭习俗;祭祀、信仰、象征民俗;节庆、竞技、交际民俗等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四、考试题型与分值
考试题型为以解释、简述、论述和分析题为主。本科目满分150分,分值分别为:解释,30 分;简述,48 分;论述题和分析,72 分。
五、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707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曹操与曹丕;曹植;王粲;刘桢及蔡琰;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二)两晋诗坛(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左思与刘琨;郭璞的游仙诗;王羲之与兰亭唱和;孙绰;许询与玄言诗)(三)陶渊明(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陶诗艺术及其渊源;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陶渊明的典型意义)(四)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五)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鲍照及其创新)(六)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沈约;谢朓与永明体;齐梁诗人集团;从市井到宫廷)(七)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交融;庾信文章老更成)(八)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的衍化;《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九)魏晋南北朝小说(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志怪与志人;《世说新语》)
二、隋唐五代文学
(一)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隋代文学;初唐诗坛;陈子昂与唐诗风骨;张若虚与唐诗兴象)(二)盛唐的诗人群体(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三)李白(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乐府与歌行;李白的绝句;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的地位与影响)(四)杜甫(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杜甫的律诗;杜诗的艺术风格;杜诗的地位与影响)(五)大历诗风(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顾况与李益)(六)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韩愈;孟郊;李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七)白居易与元白诗派(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八)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九)唐传奇与俗讲变文(唐传奇;俗讲与变文)(十)晚唐诗歌(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十一)李商隐(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十二)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中国现代文学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人的观念与文学史构成;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文学观念变革;文体叙述创新;近代市民通俗文学的勃兴);
二、20年代文学
(一)五四文学革命(《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化;白话文学与“人的文学”;五四文学论争;五四文学革命实绩和历史意义)(二)20年代小说(20年代小说概况;郁达夫;叶绍钧;许地山)(三)鲁迅(鲁迅的文学道路;《呐喊》;《彷徨》;《野草》)(四)20年代新诗(20年代新诗概况;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五)20年代散文戏剧(20年代散文与戏剧概况;周作人;朱自清;田汉)
三、30年代文学
(一)30年代文学思潮(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左翼文学思潮; 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学思潮)(二)30年代小说(30年代小说概况;左翼作家的创作;新感觉派小说;茅盾小说创作概况;《子夜》;老舍小说创作概况;《骆驼祥子》;巴金小说创作概况;“激流三部曲”;沈从文小说创作概况;《边城》)(三)30年代新诗(30年代新诗概况;戴望舒;卞之琳)(四)30年代散文(30年代散文概况;鲁迅杂文;林语堂);(五)30年代戏剧(30年代戏剧概况;曹禺戏剧创作概况;《雷雨》)
四、40年代文学
(一)40年代文学思潮(国统区文学思潮;解放区文学思潮)(二)40年代小说(40年代小说概况;钱钟书与《围城》;张爱玲及其创作;现代通俗小说概况;张恨水的创作);(三)40年代新诗(40年代新诗概况;艾青;九叶诗派);(四)40年代戏剧散文 (40年代戏剧概况;郭沫若与夏衍的剧作;40年代散文概况)(五)解放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概况;赵树理;孙犁)。
708语言学概论、中文工具书
语言学概论
一、语言的功能 二、语言是符号系统
三、语音和音系 四、语法
五、语义和语用 六、文字和书面语
七、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八、语言的接触
九、语言系统的演变
中文工具书
一、工具书概述 二、字典的使用
三、语文词典的使用 四、百科全书和百(专)科辞典的使用
五、类书和政书的使用 六、年鉴和手册的使用
七、目录和索引的使用(上) 八、表谱和图录的使用
709古代文学史、中文工具书
古代文学史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
1.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曹操与曹丕;曹植;王粲、刘桢及蔡琰;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2.两晋诗坛(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左思与刘琨;郭璞的游仙诗;王羲之与兰亭唱和;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3.陶渊明(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陶诗艺术及其渊源;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4.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5.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鲍照及其创新)
6.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沈约、谢朓与永明体;齐梁诗人集团;从市井到宫廷)
7.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交融;庾信文章老更成)
8.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的衍化;《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9.魏晋南北朝小说(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志怪与志人;《世说新语》)
(二)隋唐五代文学
1.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隋代文学;初唐诗坛;陈子昂与唐诗风骨;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2.盛唐的诗人群体(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3.李白(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乐府与歌行;李白的绝句;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4.杜甫(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杜甫的律诗;杜诗的艺术风格;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5.大历诗风(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顾况与李益)
6.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韩愈、孟郊、李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7.白居易与元白诗派(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
8.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9.唐传奇与俗讲变文(唐传奇;俗讲与变文)
10.晚唐诗歌(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11.李商隐(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
12.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中文工具书
(一)工具书概述
(二)字典的使用
(三)语文词典的使用
(四)百科全书和百(专)科辞典的使用
(五)类书和政书的使用
(六)年鉴和手册的使用
(七)目录和索引的使用(上)
(八)表谱和图录的使用
710艺术基础理论
考试内容为艺术基本原理,注重基础性,主要考察考生对艺术基础理论中常见观点及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当代艺术热点现象与动态。题型结构主要以名词解释、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7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考试要求: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分析现实经济、社会等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考试范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180分钟。
卷面分值:150分。
考题类型:名词解释、简答、判断、论述、材料分析等
主要内容: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等。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等。
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等。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
五、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等。
六、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
七、新时代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等。
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等。
九、新时代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等。
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等。
十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712自命题历史学基础
中国史部分:中国的远古人类和文明起源、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各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等历史。
世界古代史部分包括古代埃及、西亚、印度、希腊、罗马,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东欧各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西亚地区封建帝国、中古时期的南亚、中古时期的朝鲜和日本、中古时期的非洲和美洲等历史。
世界近代史部分包括新航路开辟、世界现代文明在西欧萌芽、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1776—1849)、工业革命、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世界连接成为整体等历史内容。
世界现代史包括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美日的崛起与冲击世界格局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列宁主义的诞生与1905-1907年俄国革命、亚洲的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尝试、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民族民主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国际关系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关系、二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与民族独立国家、第三世界的崛起与两大阵营的分化、世界科技革命的高潮及其社会影响、从经济繁荣到经济滞胀的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与文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变化。
713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节 哲学及其社会功能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哲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第三节 意识对物质在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第四节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第二节 世界的运动发展
第三节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第五章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一节 整体与部分
第二节 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
第三节 相对与绝对
第四节 原因与结果
第五节 偶然与必然
第六节 形式与内容
第七节 现象与本质
第八节 可能与现实
第六章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量变质变规律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七章 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第一节 实践和人类社会的产生
第二节 人的本质
第三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第八章 物质生产
第一节 物质生产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第二节 物质生产力
第三节 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第九章 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有机系统
第一节 社会交往与社会有机系统
第二节 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第三节 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
第四节 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
第五节 社会有机系统的演化
第十章 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第二节 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和政治自由
第十一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第一节 历史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
第二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十二章 科学及其社会功能
第一节 科学的一般特征和社会作用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
第三节 现代科技苦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
第十三章 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第二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第三节 认识的系统结构和基本属性
第四节 认识的历史演化和现代发展趋势
第十四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一节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
第二节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
第三节 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
第十五章 思维方法
第一节 方法和方法论
第二节 辩证思维方法
第三节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第十六章 真理和价值
第一节 真理
第二节 价值
第三节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第十七章 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
第一节 文化的实质和人的发展
第二节 文化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第三节 文化和文明的发展
第十八章 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
第一节 人的发展
第二节 人的价值
第三节 人的自由
714公共管理学
导论
一、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二、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体
三、公共管理的物品及供给
四、公共管理职能
五、公共管理的运行
六、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
七、公共管理的责任与监控
八、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
九、非政府公共组织
十、当前公共管理的若干热点
715基础英语
一、考试目的
本次考试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课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查应试者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是否达到进入该专业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水平。
二、考试性质及范围
本次考试是测试应试者是否具备扎实的基础英语知识与语言技能的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考生入学应具备的英语词汇语法和语用知识;阅读、写作和翻译等基本技能。
三、考试要求
1.具备扎实的英语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和语用能力。
2.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
四、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词汇和语法、语言综合运用、阅读理解、翻译、写作五部分。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完形填空、搭配题、简答题、翻译、书面表达等,考试命题可从中选择确定题型。考试时间18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其中词汇和语法各20分、英语综合运用20分、阅读理解20分、英汉和汉英互译40分、大、小写作30分。
(一)词汇和语法
1.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基础英语词汇,词汇量达到8000-10000;能够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和常用搭配;具备扎实的词汇和语法基础知识,并能够正确运用。
2. 题型
选择题、填空题等。
(二)英语综合运用
考试要求
要求应试者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能够在特定的语篇中解读词意和语篇意义,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语篇,能够根据上下文用适当的词语填空。
题型
完型填空、改错等。
阅读理解
考试要求
要求应试者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重点考查考生对语篇意义的把握及其捕捉信息的能力。题型
选择题、搭配题、填空题、问答题等。
(四)翻译
1. 考试要求
要求应试者具有一定的翻译能力,译文忠实于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译文通顺,用词正确、表达基本无误。
2. 题型
英译汉、汉译英。
(五)写作
1. 考试要求
要求应试者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小作文要求能够读后写出100词左右的概要;大作文要求能够根据命题要求写出一篇300字左右的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作文要求审题正确,结构合理、语言得体、语体和文体恰当。
2. 题型
读后概要题、命题作文、或者根据提示作文等。
716基础俄语
一、考试目的
基础俄语是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课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察应试者的俄语基础知识和能力是否达到进入该专业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水平。
二、考试性质及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基础英语知识与技能的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考生入学应具备的俄语词汇、语法知识、阅读理解及写作和翻译等基本能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
1.具备扎实的俄语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和语用能力。
2.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注重考察考生的俄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答题时间180分钟。
五、考试内容
考试包括四部分,词汇和语法、阅读理解、翻译、写作。满分150分,其中词汇和语法40分,阅读理解40分,翻译40分,写作30分。
(一)词汇和语法
1.要求:要求考生掌握基础俄语词汇,词汇量达到8000-10000;具备扎实的语法基础知识。词汇内容涵盖词汇辨析、词汇搭配等,语法内容包括词法、句法两部分。
2.题型:选择题。
(二)阅读理解
1.要求:应试者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熟练合适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2.题型: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
(三)翻译
1. 要求:要求应试者初步了解中国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译文忠实于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译文通顺,用词正确;译文无明显语法错误;
2.题型:俄译汉、汉译俄。
(四)写作
1.要求:应试者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能够根据要求写出撰写出一偏400字左右的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该作文要求语言通顺、结构合理、用词得体、文体恰当。
2.题型:命题作文,或者根据提示作文。
717日语基础
一、考试目的
《基础日语》是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课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察应试者的日语基础知识和能力是否达到进入该专业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水平。
二、考试性质及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基础日语知识与技能的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日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生入学应具备的日语词汇量、语法知识、阅读理解及写作和翻译等基本技能。
三、考试要求
1.具备扎实的日语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和语用能力。
2.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具备较强的日汉 / 汉日互译能力。
四、考试内容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注重考察考生的日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考试内容包括五部分,文字和词汇、语法、阅读理解、翻译、写作。考试时间18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具体要求如下:
(一)文字和词汇
1.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基础日语汉字和词汇,词汇量达到10000左右,并能够在不同语境中熟练运用所学词汇。
2.题型
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共20分。
(二)语法知识
1.要求
要求应试者具备基本的日语语法知识,包括各类助词和助动词的用法,体言、用言的活用,语法现象及其惯用语的搭配、敬语的使用等。
2.题型
选择题,填空题,共30分。
阅读理解
1.要求
要求应试者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运用熟练有效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2.题型
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共30分。
(四)翻译
1.要求
要求应试者能够翻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短文节选。译文要求忠实原文、翻译准确、语句优美流畅。
2.题型
日译汉,汉译日,共40分。
(五)写作
1.要求
要求应试者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能够根据要求撰写出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该作文要求语言通顺、结构合理、用词得体、文体恰当。
2.题型
命题作文,或者根据提示作文,共30分。
718高等代数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
计算题(50%)证明题(50%).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内容:
1. 多项式理论
多项式的整除关系;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性质、求法及证明;多项式的互素关系;多项式的可约性判别;多项式有无重因式的判别;多项式的根理论;与矩阵有关的多项式问题.
2.行列式
n阶行列式的定义、性质、计算及应用.
3. 矩阵
矩阵的运算(包括矩阵的线性运算、乘积运算、幂运算、转置运算、逆运算、方阵的行列式运算等);分块矩阵及其运算;伴随矩阵、矩阵可逆性的判别及逆矩阵的求法;矩阵的秩(定义、求法、矩阵的秩的等式或不等式的证明);矩阵的初等变换及其应用;矩阵的特征多项式、特征值、相似矩阵、矩阵的对角化;矩阵的分解(包括矩阵的和式分解、乘积分解);特殊矩阵(包括单位矩阵、数量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初等矩阵、对称矩阵、反对称矩阵、正交矩阵、正定矩阵、对合矩阵、幂等矩阵、幂零矩阵)的性质等.
4. 线性方程组
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别;会用Cramer法则和初等变换法求解线性方程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解空间和通解的求法;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与其导出组的解之间关系.
5.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线性空间的定义与性质;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及其判别;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的求法;线性空间的基与维数的求法;基变换与坐标变换及过渡矩阵的求法;子空间的性质、生成及判别;交空间与和空间的基与维数的求法;子空间直和的证明;线性空间同构的定义、性质及判别;两个线性空间之间的同构映射的建立等.
6. 线性变换
线性变换的定义、运算与性质;线性变换与矩阵的关系;线性变换的像空间与核空间的性质及其求法;不变子空间的证明;线性变换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及求法;相似矩阵的性质及判别;线性变换可以对角化(矩阵可以对角化)的判别;求线性空间的一组基,使得线性变换关于这组基的矩阵为对角形矩阵等.
7. 欧氏空间与线性变换
欧氏空间中向量的内积、长度、夹角、距离的性质与计算;正交组与标准正交组的性质;施密特正交化过程;欧氏空间同构的判别;正交变换(正交矩阵)的性质及判别;对称变换(对称矩阵)的性质及判别;子空间的正交补的性质及证明.
8. 二次型
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二次型等价(矩阵合同)的性质及判别;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的求法(包括配方法、合同变换法、正交变换法);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负定二次型(负定矩阵)、半正定二次型(半正定矩阵)、半负定二次型(半负定矩阵)的性质及其判别等.
(二)考试要求
在熟练掌握高等代数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会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综合性的问题.
719量子力学
1. 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光的波粒二象性、玻尔理论、德布罗意假说和德布罗意关系内容及处理方法;2. 微观粒子状态的描写方式、波函数、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几率和几率密度、波函数的归一化、 态迭加原理等;自由粒子波函数、自由粒子波函数所满足的微分方程、 单粒子薛定谔方程; 几率流密度、 连续性方程、波函数的标准条件;定态概念及特点、 定态薛定谔方程、哈密顿算符和本证方程;一维无限深势阱的几何结构、 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粒子哈密顿算符及能级和波函数、 求解粒子能级和波函数过程;线性谐振子概念、线性谐振子哈密顿算符及能级和波函数;势垒贯穿、透射系数和反射系数和隧道效应;3. 量子力学中表示力学量的算符、表示力学量的算符与力学量的关系、 厄密算符、动量算符、 角动量算符;库仑场中运动的电子哈密顿算符及能级和波函数、 简并概念;氢原子电子相对于核运动的哈密顿算符及能级和波函数;厄密算符本征函数的正交性、厄密算符本征函数和本征值、完全性概念、力学量的平均值、算符的对易关系、两个力学量同时有确定值的条件、测不准关系、力学量平均值随时间的变化;4.态的表象、不同表象中波函数、算平均值公式、本证方程、薛定谔方程的表示;幺正变换 、幺正矩阵、不同表象中力学量算符之间的关系、不同表象中波函数之间的关系;5. 非简并定态微扰理论、 能量和波函数修正、非简并定态微扰理论使用条件、简并情况下的微扰理论、能级修正、塔克效应;变分法的处理方法、试探波函授的选择;6. 电子的自旋算符、自旋函数、简单塞曼效应、简单塞曼效应产生原因和结论;耦合概念和处理方法、耦合表象和无耦合表象、精细结构产生原因和结论;全同粒子概念、全同性原理、全同粒子体系波函数特性;交换简并、无相互作用全同粒子体系哈密吨量、能量和波函数; 两个电子的自旋函数、 总自旋角动量平方和Z分量的本正值、单态和三重态。
720无机化学
本《无机化学》考试大纲适合于报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无机化学》是大学本科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需要牢固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无机元素化学的主要性质以及无机物的制备方法,能够应用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一般无机化学问题的能力。无机化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和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等理论知识以及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硼族、碳族、氮族、氧族、卤素等非金属元素、铜族和锌族、钛、钒、铬、锰、铁等金属元素的基本知识,利用无机化学原理解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结构等内容。
一、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化学基础知识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和相关计算;理解道尔顿分压定律和气体扩散定律的要点,熟练掌握有关计算;掌握溶液浓度的各种表示方法,能够熟练进行各种浓度之间的换算;掌握稀溶液依数性的应用及计算。
(二)化学热力学基础
掌握热力学相关基本概念;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了解热力学能、焓、熵和吉布斯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概念及物理意义;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的各种计算方法,以及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和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盖斯定律讨论和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并掌握这些反应之间的关系;理解生成热、燃烧热与反应热的关系;学会用∆G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掌握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掌握温度对∆G的影响,重点掌握各温度条件下∆G的计算以及热力学分解温度的计算;理解范托夫等温方程,掌握压力和浓度对∆G的影响以及非标态∆G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以及实验测定方法;掌握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理解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运用质量作用定律和实验数据建立确定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掌握反应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半衰期的概念;掌握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能熟练运用阿仑尼乌斯公式计算活化能和速率常数;了解反应机理、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的要点和催化剂、催化反应的相关知识。
(四)化学平衡
掌握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特征。能够掌握各种不同类型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及多重平衡规则;能利用标准平衡常数进行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掌握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定量关系;掌握标准平衡常数和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之间的关系,以及几种热力学数据之间的联系;掌握勒沙特列原理对化学平衡移动定性判断的依据,能够定量讨论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五)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了解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建立定态、激发态、量子数和电子跃迁等概念,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波粒二象性;掌握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能层、能级、轨道、自旋等概念,了解微观粒子运动的不确定原理;重点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量子化条件,学会推算核外电子可能的运动状态数;理解波函数角度分布图,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和电子云径向分布图的意义;熟练运用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按照原子轨道能级图写出一般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电子构型;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掌握各族元素价电子构型的特征,建立元素价电子构型与元素所在周期、族、区之间的联系;掌握元素的基本性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的物理意义及其周期性变化规律。
(六)分子结构和共价键理论
熟练掌握共价键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学会分析分子的成键特征、结构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要掌握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学会用该理论处理第一、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及简单的异核双原子分子,掌握键级的计算及其对化合物键型、稳定性的影响。
(七)晶体结构
掌握离子键的特征及晶格能的计算方法;学会划分离子的电子构型,掌握离子电荷和离子半径对晶格能的影响;了解金属键理论和金属晶体的紧密堆积结构;掌握分子间作用力,会判断分子的极性和分子之间作用力的种类,掌握氢键的形成和特征;
(八)酸碱解离平衡
重点掌握酸碱质子论和电子理论,了解强电解质理论,理解离子氛、活度、离子强度等概念;掌握溶液酸度的概念和pH的意义,了解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能应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掌握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和多元弱酸、弱碱分级解离平衡的计算;理解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解离平衡的影响,熟练掌握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掌握缓冲作用原理以及缓冲溶液的组成和性质,熟练掌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pH值的缓冲溶液的要领;掌握各种盐类水解平衡的情况、pH值的计算以及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九)沉淀溶解平衡
熟练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理解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掌握Kspθ的意义;掌握溶度积原理,能够利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与溶解,以及盐效应、同离子效应对溶解度的影响;掌握溶度积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的条件及相关计算。
(十)氧化还原反应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并能熟练掌握电池符号的表示方法;了解电极电势的由来,掌握原电池中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的关系,学会由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或还原剂的强弱以及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熟练掌握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式的方法,特别是离子电子法;重点掌握能斯特(Nernst)方程及其有关的计算与应用,熟悉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能、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能判断电极电势的变化趋势,学会使用pH-电势图、元素电势图和自由能-氧化态图;了解各种实用电池以及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区别。
(十一)配位化学基础
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定义、结构和命名方法;了解配位化合物异构现象——结构异构和立体异构;理解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的主要论点,并能熟练运用价键理论解释配合物的杂化类型和空间构型;掌握影响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因素,特别是软硬酸碱理论、螯合效应、中心与配体的关系等因素对配位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理解配位解离平衡和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意义,并熟练掌握相关计算。
(十二)碱金属碱土金属
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单质的存在、性质、制备和用途;了解焰色反应和部分离子焰色反应的特征颜色;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和臭氧化物的制备、性质和用途,以及碱金属、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的碱性、溶解性规律;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盐类的溶解性、热稳定性规律以及它们的重要性质;了解锂的特殊性及对角关系——锂和镁的相似性。
(十三)硼族元素
了解硼族元素的通性以及硼单质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掌握硼的氢化物、含氧化合物、卤化物的制备、性质和结构,重点掌握缺电子化合物的性质特征以及乙硼烷的结构、多中心键,特别是氢桥键的特点;了解铝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制备、结构、性质、用途和铍与铝的相似性;掌握惰性电子对效应对主族金属元素性质的影响;
(十四)碳族元素
了解碳族元素的通性、碳的同素异形体和单质的性质;掌握碳的氧化物和碳酸及其盐的制备、结构、性质和用途;掌握硅单质、硅烷和硅的卤化物的制备、结构、性质和用途以及硅酸及其盐的制备和性质;了解硅酸盐和分子筛的结构、用途;掌握锡和铅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本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十五)氮族元素
了解氮族元素的通性、氮和磷的成键特征及其单质的性质;掌握氮的氢化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重点掌握其酸碱性和还原性的递变规律以及铵盐的热分解;掌握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重点掌握硝酸盐的热分解和硝酸盐与亚硝酸盐的鉴别;掌握磷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了解磷的卤化物和硫化物的性质以及砷分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
(十六)氧族元素
了解氧族元素的通性及氧、硫的成键特征;掌握氧气、臭氧的制备、性质和用途;掌握氧化物的键型、结构、制备、性质和过氧化氢的工业制备方法、结构、性质和用途;掌握硫化氢、硫化物、硫的不同氧化态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了解硫含氧酸的衍生物、卤化物的制备和性质以及硒、碲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
(十七)卤素
掌握卤素的性质、结构和用途,特别是卤素单质的提取与制备;掌握卤化氢基本性质、结构、制备和用途,特别是氢卤酸的制备和酸性、还原性、热稳定性递变规律及成因;掌握金属卤化物的制备、性质、熔沸点和溶解性的递变规律;掌握卤素含氧酸及其盐的制备、结构、性质和用途,重点是掌握氯的含氧酸的酸性、热稳定性及氧化性递变规律及影响因素。
(十八)氢和稀有气体
掌握氢的成键方式,氢气的制备与性质以及氢化物的种类、制备和性质;了解稀有气体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重点掌握价电子互斥理论对稀有气体化合物结构的判断。
(十九)铜副族元素和锌副族元素
掌握铜族和锌族元素单质的提取、性质与用途;重点掌握铜、银、锌、镉、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重要盐类以及配合物的制备与性质,以及Cu( I )和Cu( II )、Hg( I )和Hg( II )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十)钛副族元素和钒副族元素
了解钛副族和钒副族单质的性质、制备和用途;简单掌握钛的氧化物、卤化物、钛酸、偏钛酸及其盐的性质,以及钒的氧化物、卤化物、含氧酸盐的性质;
(二十一)铬副族元素和锰副族元素
掌握铬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以及配合物的制备和性质;重点掌握铬的含氧酸及其盐的制备及性质和锰单质及Mn( II )、Mn(IV )、Mn(VI)和Mn( VII )的化合物的制备、性质。
(二十二)铁系元素
掌握铁系元素单质的性质、冶炼和用途;重点掌握Fe(Ⅱ、Ⅲ)、Co(Ⅱ、Ⅲ)、Ni(Ⅱ)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制备、用途及其典型反应,以及这些化合物的溶解性、氧化还原性和水解性及其变化规律;掌握铁、钴、镍的配合物的制备、性质和用途;重点掌握过渡元素小节的内容。
(二十三)镧系元素
了解镧系的通性以及我国稀土元素的概况;掌握镧系收缩的实质及其结果。
二、说明
主要题型可能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完成反应方程式、制备题、简答题、计算题等。
721生物学综合
植物学部分: 植物界的分门别类;《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要点;植物细胞和组织;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藻类植物、菌类、地衣、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分类、起源与演化;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被子植物的形态学分类原则、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被子植物的分类、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系统演化。动物学部分: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动物分类知识,包括分类等级、物种的概念、动物的命名和动物的分门;原生动物门、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假体腔动物、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等的门的主要特征,分纲(分类)及各纲(节肢动物门还需要掌握各亚门)的主要特征和代表动物的外形特征、结构与机能、生殖与发育等相关内容;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的纲的主要特征,在动物演化中的意义,各纲的分类以及代表动物的各系统特征等。
722土地资源学(含地籍管理)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土地资源学作为资源科学和土地学科的重要分支科目,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是研究其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土地资源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必修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让学生树立科学的、系统的资源观;学习、掌握土地资源的基本知识和土地资源研究的基本理论,并能够结合我国的实际,运用土地资源学原理管理土地资源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1、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 绪 论
1. 明确土地资源学研究对象、内容与学科性质;
2. 明确土地资源学在土地科学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本章重点
土地资源学研究对象。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分析
1.了解土地资源的基本构成要素;
2.掌握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土地利用的主要因子;
3.通过实践掌握各要素对土地资源质量的制约与影响。
本章重点
太阳能、水—热对比关系、地面组成物质及其形态的土地意义;
各组成要素对土地资源质量及其利用的影响。
第三章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1.了解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及及相互关系;
2.掌握造成区域土地类型分异的因素及土地个体单位的划分方法;
3.明确土地类型与个体单位之间的区别;
4.通过实践掌握土地类型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
针对具体土地个体单位的土地分类研究方法、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第四章 土地资源调查
1.掌握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2.掌握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3.了解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手段和方法。
本章重点
土地资源调查方法;土地资源调查成果表现方法。
第五章 土地资源评价
1.了解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与评价类型;
2.了解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2.掌握土地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4.掌握土地经济分级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本章重点
一般土地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农用土地评价、城镇土地评价原理与方法。
第六章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1.了解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特点与方法;
2.掌握土地生产潜力计算基本原理和工作程序;
3.掌握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和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方法;
4.了解土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策略。
本章重点
土地生产潜力计算;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
第七章 持续土地利用与管理
第八章 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
第九章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
第十章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区域分析
第十一章 世界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参考书目:《土地资源学》(第2版)王秋兵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
2、地籍管理
第一章 地籍管理总论
明确地籍、地籍管理的概念;掌握地籍管理的目的、任务与基本原则;重点掌握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明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概念;明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和内容;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城镇土地分类;重点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程序框图和面积量算的原则及新土地分类。
第三章 地籍调查
明确宗地概念;掌握地籍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的内容。重点掌握地籍调查的程序框图和工作构成。
第四章 土地条件调查
第五章 土地登记
明确土地登记的概念、性质和任务;明确土地总登记、土地初始登记、变更土地登记、注销土地登记、更正土地登记、异议土地登记、查封土地登记的概念;掌握土地登记的类型的划分;掌握土地总登记、初始土地登记的内容和程序。重点掌握土地登记的内容和程序框图。
第六章 土地分等定级
明确土地分等定级的概念、作用和类型;掌握城镇土地分等工作的技术路线; 掌握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的区别和联系,农用土地分等的工作程序。重点掌握城镇土地定级工作的基本步骤、关键技术和方法。
第七章 土地统计
第八章 地籍信息管理
参考书目:《地籍管理》苏根成、王华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
723中西方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一、考核宗旨及目标
《中国音乐史》是音乐专业本科时期重要的学习考试内容,也是全国音乐院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试科目。《中国音乐史》分为古代音乐史与近现代音乐史两大部分。通过了解中国音乐史从古至今的发展与变迁,了解本国文化内涵,为日后专业的拓展与深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考试方式及题型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75分,考试时间共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比较分析题
3.简答题
4.论述题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古代音乐史部分
1.远古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以前)
(1)远古时期的音乐起源观念、古歌、古乐舞、古乐器有大致的了解
2.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
(1)西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
(2)《诗经》中的分类及其含;《楚辞》
(3)乐器的发展
(4)律学的形成
(5)乐器和器乐音乐
(6)音乐思想
3.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
(1)音乐机构
(2)相和歌和清商乐
(3)乐器和器乐
(4)音乐文化的交流
(5)律学的发展
(6)音乐美学思想
(7)汉代百戏中的乐舞
4.隋、唐(公元589年----公元960年)
(1)宫廷燕乐
(2)民间俗乐
(3)音乐理论
(4)音乐机构
(5)著名音乐家
(6)记谱法
⒌宋、元、明、清(公元960年----公元1840年)
(1)市民音乐的勃兴
(2)宋代曲子与元代散曲
(3)重要曲谱
(4)宋元明清乐器和器乐
(5)说唱音乐
(6)戏曲的发展
(7)乐谱与乐律学
(8)音乐美学论著
(二)近、现代及当代音乐史部分
1.中国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1)传统音乐
(2)声乐
(3)器乐
(4)歌剧音乐
(5)音乐教育
(6)音乐思潮、音乐美学、音乐史学
(7)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2.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公元1949年—公元1990年)
(1)建国初期的音乐(公元1949年----公元1966)
1)声乐
2)器乐
3)歌剧、舞剧音乐创作
(2)文革中的音乐创作(公元1966年----公元1976年)
1)声乐
2)革命样板戏
(3)改革开放后的音乐创作(公元1976年-----公元1990年)
1)声乐创作
2)歌剧与舞剧
3)小型器乐独奏
4)室内乐重奏与“新潮音乐”的崛起
5)交响音乐的繁荣
3.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公元1976年—公元2000年)
(1)这一时期产生的优秀歌曲
(2)新时期的合唱创作
(3)民族器乐创作
(4)当代古琴音乐的发展
(5)民族器乐合奏
(6)西洋器乐创作
(7)歌剧、舞剧、戏曲、曲艺创作
西方音乐史
一、考核宗旨及目标
《西方音乐史》是全国音乐院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试科目。《西方音乐史》分为古希腊古罗马的音乐、中世纪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二十世纪的音乐。通过对西方音乐历史的了解,建立大局观,同《中国音乐史》建立起对比思考的思维模式,对日后学习有较大的帮助。
二、考试方式及题型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75分,考试时间共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比较分析题
3.简答题
4.论述题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
1.古希腊的音乐生活
2.古希腊的音乐理论
(二)中世纪音乐
1.中世纪教会礼拜音乐
2.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兴起
3.中世纪单声歌曲
4.十四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音乐
(三)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1.文艺复兴早期到若斯坎
2.宗教改革与反改革
3.世俗性声乐体裁
4.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四)巴罗克时期的音乐
1.歌剧的诞生及其早期的发展
2.大型声乐套曲
3.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4.巴罗克时期的代表音乐家
(五)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1.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
2.古典主义时期器乐的发展
3.维也纳古典乐派
(六)浪漫主义音乐
1.浪漫主义歌剧的发展
2.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音乐家
3.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音乐家
4.浪漫主义时期的东欧音乐家
5.民族主义音乐
(七)20世纪音乐
1.20世纪音乐的总体特征
2.印象主义音乐
3.表现主义音乐
4.新古典主义音乐
5.民族主义音乐
724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
运动生理学
一、肌肉活动与肌肉力量
二、氧运输系统与运动
三、能量代谢与运动
四、神经系统、内分泌与运动
五、有氧运动能力和无氧运动能力
六、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
七、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八、环境与运动
九、体适能与健康和运动处方
十、身体组成、肥胖和运动减肥
运动训练学
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二、运动训练管理与选材
三、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四、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五、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六、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七、多年训练过程计划与组织
八、运动员年度训练过程计划与组织
九、训练周课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学校体育学
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校体育的基本概念
四、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与目标
五、体育课程的特点、体育课程的实施
六、体育教学的本质、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组织管理、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评价、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七、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八、主体性教学与素质教育、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等
725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解剖学
一、细胞和细胞间质
二、基本组织
三、运动系统
四、消化系统
五、呼吸系统
六、泌尿系统
七、心血管系统
八、神经系统
九、感觉器官
十、内分泌系统
运动生理学
一、肌肉活动与肌肉力量
二、氧运输系统与运动
三、能量代谢与运动
四、神经系统、内分泌与运动
五、有氧运动能力和无氧运动能力
六、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
七、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八、环境与运动
九、体适能与健康和运动处方
十、身体组成、肥胖和运动减肥
运动生物化学
一、细胞和细胞间质
二、基本组织
三、运动系统
四、消化系统
五、呼吸系统
六、泌尿系统
七、心血管系统
八、神经系统
九、感觉器官
十、内分泌系统
726艺术概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艺术概论15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9分,共54分
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14分,共56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统掌握艺术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能运用艺术学基本理论分析、研究美术家、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考试内容:
一、艺术的本质
1、艺术在社会的地位
2、艺术与社会生活、社会生产的关系
3、艺术如何以形象反映世界
4、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5、艺术的审美本质
6、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艺术的门类
1、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和门类划分法
2、主要艺术门类及特征
3、各门类艺术的分化与综合
4、各门类艺术的差异与关联
三、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1、几种艺术发生理论
2、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与历史过程
3、艺术发展的他律和自律
4、民族艺术的多样性
5、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6、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四、艺术创作
1、艺术家的主体性与社会性
2、艺术家的修养与创造力
3、艺术创作的过程及其基本规律
4、艺术创造中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意识、无意识、灵感
5、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
6、艺术创作中的流派与思潮
五、艺术作品
1、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2、艺术作品的意蕴、意境、风格、格调、品味
3、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4、艺术美的根源、条件和特征
六、艺术的接受与欣赏
1、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
2、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与环节
3、艺术接受与艺术批评、艺术欣赏
4、艺术欣赏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5、艺术的社会功能与审美教育作用
6、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
三、参考书目
1、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2、邹跃进,《艺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727史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美术史 50分
外国美术史 50分
艺术概论 5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
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美术史》部分
考试目标:
1、系统完整地掌握中国美术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一般规律
2、全面了解中国美术发展过程中的美术门类及其特征;中国书画美学基本原则;重要的艺术流派、艺术家及其作品
3、掌握秦汉魏晋隋唐两宋元明清中国书画艺术传承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内在规律
考试内容:
一、史前美术
1.仰韶文化彩陶及其特征
2.岩画的分布及其特征
3.史前雕刻艺术
二、先秦美术
1.夏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变化
2.先秦帛画、金文
三、秦汉美术
1.秦汉雕塑、雕刻艺术
2.秦汉书法、篆刻的发展演变
3.秦汉画像石、画像砖
四、魏晋美术
1.魏晋书画艺术的飞跃
2.魏晋书画理论
3.魏晋佛教艺术
4.魏晋书画家及作品
5.魏晋书法艺术
五、隋唐美术
1.隋唐书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2.隋唐雕塑与工艺美术
3.隋唐佛教艺术
4.隋唐书画理论
六、五代、两宋、元美术
1.五代两宋元书画艺术的发展与变化
2.宋元书画理论
3.建筑与雕塑
七、明清美术
1.明清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明清书画各大流派及特征
3.明清书画理论
4.明清篆刻艺术
5.明清版画与年画
6.明清建筑艺术
八、近现代美术
1.近现代中国画的主要倾向与发展趋势
2.近现代油画与雕塑艺术
3.革命版画与漫画
4.海派与岭南派
外国美术史
考试目标:
1.掌握欧洲美术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基本规律
2.了解、掌握西方各国美术的基本特征与内容
3.掌握欧美美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流派、主要艺术家及代表作品
4.了解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美术的发展趋势
考试内容:
一、原始与古代美术
1.欧洲原始洞窟壁画、雕塑与岩画
2.古代两河流域雕塑与建筑
3.古代埃及建筑、雕塑、壁画艺术
4.古代爱琴—迈锡尼美术
5.古代希腊雕塑、建筑、瓶画艺术
6.古代罗马建筑、雕塑、壁画艺术
二、欧洲中世纪美术
1.中世纪建筑艺术
2.细密画、镶嵌画与教堂雕刻艺术
三、欧洲文艺复兴美术
1.意大利建筑、雕塑与绘画艺术
2.尼德兰美术的特点和画家
3.德国美术的特点和画家
4.西班牙与法国美术的特点和画家
四、17—18世纪欧洲美术
1.意大利美术
2.佛兰德斯与荷兰美术
3.西班牙与法国美术
五、19世纪欧洲美术
1.法国的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美术
2.德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美术
3.英国风景画和拉斐尔前派
4.俄罗斯古典主义美术和现实主义美术
5.欧洲的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雕塑
六、欧洲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现代主义诸流派及基本特征
2.后现代主义美术基本特征
《艺术概论》部分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艺术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能运用艺术学基本理论分析、研究美术家、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及
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考试内容:
一、艺术的本质
1、艺术在社会的地位
2、艺术与社会生活、社会生产的关系
3、艺术如何以形象反映世界
4、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5、艺术的审美本质
6、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艺术的门类
1、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和门类划分法
2、主要艺术门类及特征
3、各门类艺术的分化与综合
4、各门类艺术的差异与关联
三、艺术的发展
1、几种艺术发生理论
2、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与历史过程
3、艺术发展的他律和自律
4、民族艺术的多样性
5、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6、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四、艺术创作
1、艺术家的主体性与社会性
2、艺术家的修养与创造力
3、艺术创作的过程及其基本规律
4、艺术创造中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意识、无意识、灵感
5、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
6、艺术创作中的流派与思潮
五、艺术作品
1、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2、艺术作品的意蕴、意境、风格、格调、品味
3、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4、艺术美的根源、条件和特征
六、艺术的接受与欣赏
1、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
2、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与环节
3、艺术接受与艺术批评、艺术欣赏
4、艺术欣赏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5、艺术的社会功能与审美教育作用
6、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
三、参考书目
1、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主编,《外国美术简史(增订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
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728设计理论
科目名称:设计理论
适用专业:设计学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设计理论是设计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考核考生对不同历史时期设计的社会时代背景、设计特点、演变过程等主要概念和知识的掌握。考核考生对艺术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其中包括重要的概念、基本原理的内涵与运用、对艺术现象的理论阐释等。并要求考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世界现代设计史
世界现代设计史的源流、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世界现代设计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艺术运动、艺术流派、重要人物、重要代表作品等相关知识。
2.艺术概论
需要了解和掌握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功用、艺术的种类、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艺术传播与艺术接受、艺术批评等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研究人类从事的一切艺术行为和发生的艺术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范畴、理论和方法等。
3.中国工艺美术史
了解和掌握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沿革和发展。了解和掌握不同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艺术特色、传统工艺美术的形态范畴及审美特征、中国工艺美术形式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规律等相关知识。
4.文艺常识
三、试题类型及比例
试卷总分为150分。
1.填空题 10%左右
2.名词解释 20%左右
3.简答题 30%左右
4.论述题 40%左右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考试时间为3小时。
729科学技术史
要求考生掌握中国和外国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基本内容。考察考生对中国和外国科技史的历史分期以及各时期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主要成果的掌握情况,了解考生对中国和外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进程、历史背景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理解程度。考试包括中国和外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历史影响和历史地位。
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试卷题型包括“名词解释”(40分)、“简答”(50分)、“论述”(60分)。中国科技史75分、外国科技史75分。
考试内容
1.中国科技史包括传统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和高峰期(宋元时期)、缓慢发展期(明代)以及西学传入后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型时期(明末以后)等科学技术发展史。
2.外国科技史包括 古代世界文明(两河流域、埃及、印度的书写体系、技术及与数学、医学、天文学等相关的知识)、古希腊罗马的科学与技术(希腊科学的特征及其与其他文明的关系、早期主要希腊哲学家有关世界本原、数以及变化的主要观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与宇宙体系、“拯救现象”、希腊化时期的重要科学和技术成就、希腊罗马的工程技术)、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伊斯兰世界对古典著作的翻译、伊斯兰世界的天文、数学、光学、医学成就、中世纪的动力学、大翻译运动与欧洲大学的兴起、技术的变革与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科学及主要人物)、科学革命(哥白尼革命、 天文学从几何学向物理学的转变: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伽利略与近代物理学及实验方法、胡克、牛顿和哈雷以及他们的科学贡献、科学社团(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科学院)、启蒙运动、化学革命(拉瓦锡之前对燃烧现象的研究、拉瓦锡的化学工作及其在科学史上的意义、原子与分子学说的建立、元素周期表)、工业革命、 探索生命世界(生理学:维萨里、哈维;博物学:老普林尼、约翰•雷、林奈、布丰;进化论的建立:拉马克、居维叶、达尔文; 细胞学说的建立:胡克、施莱登、施旺;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科赫与病原微生物学;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与孟德尔定律;染色体、核酸、DNA与分子生物学时代基本概念、主要人物;经典物理学的完成(经典光学、热力学、经典电磁理论)、现代物理学(放射性与放射性元素、探索原子结构、量子力学、相对论)
801教育信息处理
熟练掌握教育信息处理的方法、完成相应计算,对给定数据进行加工运算,做出分析结论。具体包括:
1.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数据与知识、信息的特点、信息科学)
2.教育信息的特点和数量化(教育信息数量化的特点、数量化的尺度)
3.教育信息的结构形式(矩阵、时间序列、图)和处理的对象
4.教育信息处理的方法
5.熵的意义及信息熵的基本性质;相对熵与冗余度;联合熵、条件熵、互信息
6.多重选择问题的信息熵等
7.学习状态的描述
8.结构化分析的基本思想和结构化分析的基础(学习层级法、课题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图表示系统结构(可达矩阵、以ISM法分析教材结构)
9.ISM法、利用图的层级化方法、目标矩阵法
10.测试的意义与分类
11.测试数据的统计测度
12.测试数据应具备的特性
13.测试数据的变换
802教育理论基础
一、考试形式
(一)试卷成绩与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二、考试要求
(一)基本理解和掌握教育理论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教育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
(二)能够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研究及计量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考试内容
(一)教育学
教育概念、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美育、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班主任、教师、学生、学生评价、教师的教育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论原则、研究课题的选定、文献检索、理论构思形成研究假设、教育研究的设计、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法、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法、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教育研究数据资料的分析、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及评价、教育科学研究的组织及其效能
(三)教育统计学
绪论、数据的初步整理、集中量、差异量、概率及概率分布、抽样分布及总体平均数的推断、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总体比率的推断、X2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非参数检验、抽样设计、因素分析
803现代蒙古语、蒙古文学史(古近代部分)
804宗教学概论
一、考试要求:
1、本考试大纲适用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学位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
2、要求考生了解宗教与宗教学的基本概念;宗教学的起源、发展、历史和现状;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分类、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宗教的观念与思想、宗教的感情与体验,宗教的行为与活动、宗教组织与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氏族 —部落宗教、国家—民族宗教、世界宗教的特点;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宗教与政治、宗教与道德、宗教与艺术、宗教与科学、宗教与哲学、宗教与法律、民俗、教育、医学之间的关系等。
二、基本内容及范围:
1、了解学习宗教学的意义,宗教学产生的发展历史、性质及其内容构成,学习和研究宗教学的立场、理论和方法;
2、了解宗教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论的主要内容;宗教的基本要素和其逻辑结构;
3、了解什么是宗教观念(包括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性观念等);了解宗教经验的概念、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以及人们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等;
4、了解什么是宗教行为,宗教行为的分类;巫术的性质、特点、种类、社会功能、历史作用;宗教禁忌的性质、特征、起源、种类和功能;宗教的献祭与祈祷内容、性质、功能;
5、了解宗教的组织与体制,包括宗教信徒的组织化和科层制度;宗教观念的信条化、教义化与信仰体制;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宗教行为的规范与宗教礼仪;
6、了解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各种宗教起源论;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各种宗教发展观等;
7、氏族—部落宗教: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包括灵魂观念与冥世崇拜体
制,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祖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体制,自然神观念和自然崇拜体制;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情况等;
8、国家—民族宗教:古代国家—民族宗教的特征;古代几大文明古国的国家宗教形成特点;
9、世界宗教:宗教世界化的原因;佛教的形成与世界化的历程与原因;基督教的形成与世界化的原因;伊斯兰教的形成与世界化的原因;
10、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三种不同的宗教文化作用观;
11、宗教与政治、道德、艺术、科学、哲学、法律、民俗、教育等的关系;
12、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正确地和全面地了解、看待宗教这一人类所创造的社会文化之特殊形态,要树立科学的宗教观之必要性和重要性。
806社会研究方法、人类学研究方法
一、考试目的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人类学研究方法是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广泛的应用性。通过这门课程考试,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具体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人类学研究方法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方式、研究设计、抽样、测量、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以及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与应用等。
四、考试题型与分值
以解释、简述、论述和分析题为主。本科目满分150分
807中外民族概论
(1)中国民族概论(100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国民族经济的历史性特征、历史上各民族经济关系的发展、近代中国各民族经济的半殖民地化、少数民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宏观视野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结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民族识别、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中国各民族文化(历史简述、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与科技)
(2)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50分):世界民族的人口与分布、世界民族的人种构成、世界民族的语言文字、世界民族的宗教信仰、亚洲民族概述、非洲民族概述、欧洲民族概述、美洲民族概述、大洋洲民族概述、当代世界民族问题
808民族理论与政策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深刻认识中国民族概况,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全面把握党的民族政策,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遵守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共同繁荣,维护祖国的统一。
二、考试范围
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中国民族概况、党的民族政策
三、考试内容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中国民族概况;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等)。
四、考试形式
《民族理论与政策》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试卷满分为 150 分。试卷结构(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等。
809经济学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80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商品与商品经济;货币与价值规律;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及其一般规律;资本循环和周转、资本的筹集和运用;社会总资本的生产和流通、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生息资本和利息;垄断资本和垄断利润;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国民收入与分配;国家调节微观经济;国家调节宏观经济;国家垄断经济
(2)西方经济学(70分):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和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垄断竞争市场与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政策;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指出模型;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通货膨胀与失业;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经济周期。
810中国北方民族通史
1、蒙古兴起前蒙古高原各族、蒙古诸部落历史。
2、蒙古的起源、成吉思汗建国及其相关制度文化。
3、元朝的建立与相关制度、社会与文化。
4、北元时期(东西蒙古分裂时期)达延汗、阿拉坦汗时期为主的政局与社会文化、蒙古部落变迁。
5、清朝对蒙古政策,清代蒙古社会制度、重大事件与宗教文化。
6、民国时期的蒙古政局、内蒙古社会经济文化变迁。
7、社会主义初期内蒙古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
811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三、文学的性质;
四、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五、文学创作;
六、文学作品;
七、文学接受;
八、文学批评;
九、文学的历史演变;
十、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
外国文学史
一、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的发展(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
二、中世纪欧洲文学的特点与发展(但丁);
三、文艺复兴的产生与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人文主义文
学在欧洲各国的发展(塞万提斯、莎士比亚);
四、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形成与特点,古典主义文学的
发展(莫里哀);
五、18世纪启蒙文学的形成与特点,启蒙文学在欧洲各国
的发展(卢梭、歌德);
六、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与特点,浪漫主义文学在欧美各国的发展(拜伦、雨果);
七、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与特点,现实主义文学在欧美各国的发展(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哈代、普希金、果戈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
八、19世纪后期的自然主义文学与前期象征主义文学(左拉、波德莱尔)。
812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二、古代汉语基本理论及应用能力
1.汉字
2.词汇
3.语法
4.音韵
现代汉语
一、现代汉语概述及汉语的规范化
二、语音
三、文字
四、词汇
五、语法
六、修辞
813广播电视电影史论与实务
考试内容为中国广播电视电影艺术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及世界电影史、电影理论与思潮,要求考生理解中国广播电视电影艺术的基本脉络及发展规律,把握中国广播电视电影艺术发展史的特质和风格,了解世界电影史、电影理论与思潮,关注当代广播电视电影艺术热点现象与动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电视电影事业的现实问题。题型结构主要以名词解释、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8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试要求:要求考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现实问题。
考试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180分钟。
卷面分值:150分。
考题类型:名词解释、简答、判断、论述、材料分析等
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产生的条件和鲜明特征及当代
价值。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意识观,运动观、时空观。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及环节。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辩证过程和规律,真理与价值,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及其社会发展规律,阶级、国家、革命、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形态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五、资本主义本质和基本矛盾,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六、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七、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815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836-184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一、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时期
二、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三、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世界观的探索
一、异化劳动理论在科学世界观形成中的重大作用及其局限性
二、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问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二、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大飞跃—《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制定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世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革命时期的运用、验证和发展(1848-1875)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及其以后革命形势的哲学分析
一、对1848年革命的哲学分析
二、对1848年革命失败后形势的哲学分析
第二节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中对自己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一、《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
二、《资本论》的科学方法论
第三节 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
一、恩格斯是个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
二、科学的战争观和研究、处理军事问题的方法论
三、批判唯心主义战争观,对战争做科学的预见
第四节 巴黎公社经验的哲学总结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专政的次伟大尝试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公社经验教训的哲学总结
三、公社失败后为继续坚持、捍卫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而斗争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及其在欧洲的传播(1875-19世纪末)
第一节 恩格斯在对杜林的论战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系统的论证
一、反对杜林主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二、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原则出发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
三、批判“终极真理论”,论述认识的辩证法
四、反对形而上学,论述辩证法的理论及其基本规律
五、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第二节 总结自然科学的发展,创立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方法
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过程
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发展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理论
三、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哲学思想
一、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恩格斯揭示人类早期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三、恩格斯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四、恩格斯的晚年通信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捍卫和发展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的传播和发展
一、狄慈根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和贡献
二、梅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捍卫
三、考茨基早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四、拉法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捍卫
五、拉布里奥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第四章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和苏联的传播和发展(1883-1945)
第一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
一、19世纪末俄国经济政治状况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三、列宁在理论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 次俄国革命前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一、次俄国革命和认识论问题
二、普列汉诺夫对马赫主义的批判
三、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节 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发展
一、大战的爆发与第二国际的破产
二、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面发展
三、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第四节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苏联哲学
一、关于十月革命历史合理性的争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列宁对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特殊道路的创造性探索
三、十月革命后列宁的主要哲学思想
四、苏联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
第五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苏联哲学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哲学上的争论
二、苏联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
三、二战前斯大林在哲学上的贡献和失误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经历(20世纪上半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曲折
一、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篡改
二、考茨基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背叛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论战和第二国际的破产
第二节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研究
一、十月革命胜利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国、英国、意大利的传播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特征
三、青年卢卡奇的主要哲学观点
四、葛兰西的主要哲学观点
五、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
第六章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第一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社会条件
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及其主要哲学观点
三、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的三次大论争
第二节 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初步运用
一、中国国情的早期分析,民主革命纲领的初制定
二、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三、批判戴季陶主义
四、《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的哲学思想
五、《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哲学意义
第三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系统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革命知识分子中的进一步传播和研究
二、中国革命特殊道路的提出
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毛泽东在研究战争中对哲学的独特贡献
五、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系统化
第四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多方面展开
一、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刻论证
二、对战争中哲学问题的深入分析
三、《新民主主义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四、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的论证
五、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贡献
六、创造性地提出唯物辩证的工作方法
第七章 战后苏联与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曲折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探索与迷误
一、哲学走向活跃的新苗头和1947年全苏哲学讨论会
二、战后改革初潮及其逆转
三、斯大林晚年两部著作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
第二节 战后中期苏联哲学的研究状况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
二、围绕辩证法研究的争论
三、认识论研究
四、历史观研究
第三节 苏联战后新时期的大曲折
一、“和平主义”加“政治民主化”的改革纲领
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提出
三、全盘私有化的纲领
四、对新思维的评价
第四节 东欧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探索
一、匈牙利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二、南斯拉夫实践派和辩证唯物主义派的争论
三、保加利亚巴甫洛夫对认识论的研究
四、波兰沙夫等人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争论
五、捷克斯洛伐克等其他东欧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战后西方社会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民主社会主义”的哲学主张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及其在当代的影响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第二节 “欧洲共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
一、“欧洲共产主义”的概况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战后的演变
第九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和毛泽东思想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尝试与毛泽东思想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 “左”倾思想路线的迅速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十章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哲学基础
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第四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理论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探索和研究
816中国哲学史
一、考试目的
《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是哲学学科的基础性学科之一,考试要力求反映哲学一级学科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在本领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专业素养的哲学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全面掌握中国哲学史上重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并具有运用中国哲学的观点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一)导论部分
了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了解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熟悉和掌握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哲学的精神传统。
(二)先秦时期
1.孔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2.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3.墨子的哲学思想
4.孟子哲学及其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5.《大学》、《中庸》的哲学思想
6.庄子的哲学思想
7.《易传》的哲学思想
8.名辩思潮
9.荀子哲学及其对先秦百家之学的总结
10.韩非的法家哲学
(三)汉唐时期
1.秦汉时期的黄老之学
2.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与谶纬之学
3.王充的哲学思想
4.王弼与玄学的贵无思想
5.嵇康、阮籍哲学
6.郭象的独化思想
7.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8.僧肇的佛教哲学
9.天台、唯识、华严、禅宗的佛教哲学及其历史影响
10.成玄英的重玄学与司马承祯的性命说
11.韩愈、李翱的儒家哲学
12.柳宗元、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四)宋元明清时期
1.宋初三先生与道学的初创
2.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3.邵雍的思想
4.张载的哲学思想
5.二程兄弟的哲学思想
6.王安石的哲学思想
7.朱熹的理学思想
8.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9.陈亮、叶适的思想
10.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11.王廷相的哲学思想
12.李贽的“异端”思想
13.黄宗羲的启蒙哲学
14.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5.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16.颜元的哲学思想
17.戴震的哲学思想
四、考试题型与分值
考试类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综合题等,试题满分共计150 分。
五、考试方式
采取笔试方式,考试时间180 分钟。
817逻辑学
(一)中国逻辑史:中国逻辑史先秦部分(占10%)
(二)有关因明知识:因明学的传入及发展(占10%)
(三)西方逻辑史:西方逻辑史古希腊部分(占10%)
(四)逻辑学理论(占70%)
1.逻辑研究的对象、逻辑与语言的关系。
2.概念:概念的基本特征、概念的种类、概念的关系、概念的定义与划分、概念的概括和限制。
3.命题逻辑:命题与推理、联言命题及其推理、选言命题及其推理、假言命题及其推理、负命题及其推理、复合命题的其它推理、自然演绎推理、真值联结词、真值函项、重言式的判定。
4.词项逻辑:直言命题、对当关系、命题变形直接推理、直言三段论。
5.谓词逻辑:原子命题的内部结构、自然语言的谓词表达式。
6.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7.模态逻辑: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8.归纳逻辑:归纳推理、探求因果五法、类比推理、溯因推理、假说。
9.论证与反驳:论证的概述、论证的种类、论证的规则、反驳。10.谬误:心里相关型谬误、语言歧义型谬误、论据不足型谬误。
818伦理学理论
一、考试目的
《伦理学理论》(不含应用伦理学)是哲学学科的显学理论之一,考试要力求反映哲学一级学科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在本领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专业素养的哲学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伦理学理论(不含应用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全面掌握伦理学理论的演变轨迹及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并具有运用伦理学理论的观点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一)伦理学
1、伦理学与人的问题
2、人的可能的善
3、伦理学与人的实践
4、伦理和道德
(二)伦理学史的类型及历史演变轨迹
1、规范伦理学
2、元伦理学
3、描述伦理学
4、目的论伦理学
5、德性论伦理学
6、义务论伦理学
(三)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1、实践
2、德性
3、善
4、正当
(四)常识道德与交往伦理学
1、交往生活与人的实践
2、人的实践与常识道德
3、常识道德与伦理底线
(五)伦理学的两个主要阶段
1、交往伦理学
2、哲学的伦理学
(六)交往共同体及其德性
1、家庭共同体及其基本德性
2、朋友共同体及其德性
3、公民交往及其德性
4、规训与教化
(七)道德德性
1、情感(良心)
2、意志
3、意愿
4、行为
5、快乐
6、痛苦
7、友爱(仁爱)
8、诚实
9、正义(正直)
(八)理智德性
1、灵魂(理智或非理智)
2、明智
3、智慧
4、幸福
(九)善的生活(道德生活)
1、善与道德生活
2、道德生活与善的多元化
3、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
819经济学综合
微观经济学:
1.供求理论、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及其应用。
2.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及消费者均衡,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等)及其应用。
3.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及其应用。
4.市场均衡理论(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
5.分配理论(要素供求及其均衡;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等)及其应用。
6.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7.博弈论初步。
8.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资本和剩余价值。
3.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4.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
5.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6.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7.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820公共政策学
一、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
二、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三、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四、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五、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六、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七、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八、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九、公共政策执行
十、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十一、公共政策的变动、终结与周期
十二、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821旅游学
1、旅游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旅游业研究热点问题
3、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等
822专业英语综合
一、考试目的
本次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英语语言学、英语文学、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这三方面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达到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专业能力。
二、考试性质与范围
本次考试是一种考查考生英语专业知识及其专业能力的专业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英语语言学、文学(以英美文学为主)、英语国家国情文化及翻译四个部分。
三、考试要求
1. 掌握语言学的有关概念、定义、知识点;能够把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能够运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语言和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 掌握英语国家文学(以英美文学为主)的基本知识,了解其主要的作家背景和作品内容,并且能够解读作品及其意义。
3. 掌握基本的英语国家国情文化知识,主要包括英语国家地理、历史知识和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等,并能够运用知识分析跨文化问题。
4. 具备较强的英汉互译能力。
四、考试内容
本次考试包括英语语言学、英语国家文学(以英美文学为主)、英语国家国情文化和翻译四个部分。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英汉互译等。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英语语言学50分、英语文学(以英美文学为主)50分、英语国家国情文化30分,翻译20分。
(一)英语语言学
1.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普通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其主要流派观点和语言学各个分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等知识;能够使用语言学知识解决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2. 题型
本试题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判断题和论述题等;考试命题可从中选择确定题型。
(二)英语文学(以英美文学为主)
1. 要求
要求应试者掌握英美文学的基本知识,重点包括英美文学史的各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文学思潮及流派,与英语文学相关的术语及专有名词;应了解主要的英美文学作家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英美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及民族文化;并且能够解读英美文学的重要作品及作品的意义。
2.题型
本试题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等;考试命题可从中选择确定题型。
(三)英语国家国情文化
1.要求
要求应试者掌握基本的英语国家国情文化知识,包括对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情况等)、历史(主要发展阶段、重要历史人物及重大的历史事件等)、当代现实(目前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概貌等)、文化(风俗礼仪、音乐、戏剧、建筑以及绘画等)等领域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 题型
本试题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问答题、论述题等;考试命题可从中选择确定题型。
(四)翻译
1. 要求
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能够完成中等难度英语与汉语段落和语篇的理解与翻译,译文忠实于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译文通顺,用词正确、表达基本无误。
2.题型
本试题采用的题型一般有:英译汉,汉译英。
823专业俄语综合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旨在考察考生的俄苏文学、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俄汉互译的实践能力是否达到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水平。
二、考试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一种检查考生俄语语言运用能力及知识面宽度的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俄苏文学、国情文化、俄汉互译三个部分。
三、考试要求
1. 掌握俄罗斯及苏联文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其主要的作家和作品。
2. 掌握基本的俄语国情文化知识,主要包括俄罗斯地理知识、俄罗斯历史知识、俄罗斯社会文化等。
3. 具备俄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能力;了解不同体裁语言材料的翻译特点;译文忠实原文,通顺,无明显语法错误;用词准确、表达基本无误。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的形式,用俄语答题,答题时间为180分钟。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文学、国情知识、俄汉互译三部分。题型为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和俄汉互译。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文学60分,国情知识30分,俄汉互译60分。
(一)文学
1. 要求:重点考查俄罗斯文学各时期的文学发展基本脉络,作家作品俄语基本常识,文学术语及专有名词的俄语解释。
2.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和论述题。
(二)国情文化知识
1.要求:应试者掌握基本的俄语语言国情学知识,主要包括对俄罗斯地理知识、俄罗斯历史知识、俄罗斯文化等领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2. 题型:选择题和简答题。
(三) 俄汉互译
1.要求:应试者具备俄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能力;了解不同体裁语言材料的翻译特点,包括应用语体、新闻政论语体、科学语体、文艺语体、口语语体等;译文忠实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译文通顺,用词准确、表达基本无误;译文无明显语法错误;
2.题型:俄译汉、汉译俄。
824专业日语综合
一、考试目的
《日语专业综合》是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察应试者对于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化、日本文学等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否达到进入该专业研究生学习的水平与能力。
二、考试性质及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是否具备专业日语知识与研究能力的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学三个部分。
三、考试要求
1.能够掌握日语语言学的基本术语、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日语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和日语语言的应用能力。
2.了解日本各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具备阅读、鉴赏和翻译日本文学作品的能力。
3.了解日本历史,掌握日本社会文化脉络以及日本和中国及其东亚的联动关系。
四、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三部分,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化、日本文学。题型为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和论述题。考试时间180分。试卷满分150分。其中日语语言、日本社会文化、日本文学各50分。
(一). 日语语言学
1.要求
要求掌握日语语音特征等基本知识;日语文字特点以及表记原则;日语词汇构成及其特征;日语语法基本特征;日语语义的分类、语义单位之间的关系、语义的变化;日语篇章的分析;日语语体与语境、语体与语篇类型、口语体与书面语体、简体与敬体等。
2.题型
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二). 日本文化
1.要求
要求掌握日本文化的发展脉络、基本术语;日本文化研究的主要著作、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
2.题型
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三). 日本文学
1.要求
要求学生具备日本文学史基础知识并能够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阐述。
掌握重要的文学流派,具有解读和分析经典小说和诗歌作品的能力,并能用流畅准确的语言答题。
2.题型
填空题,名词解释,翻译,文学鉴赏
825数学分析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以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为主,单选题和填空题为辅的题型结构。
四、考试内容
1.极限理论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极限的思想和方法,求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常用方法,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关系,即海涅(Heine)定理,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阶的比较以及无穷小分析的有关问题等等。
2.函数的连续性与实数基本定理
与函数的连续性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如连续的三要素,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间断点的类型,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连续函数的整体性质(即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几个重要性质),一致连续性等,实数基本定理(确界存在定理、单调有界原理、区间套定理、致密性定理、完备性定理(即Cauchy收敛原理)、有限覆盖定理、聚点原理)的内容以及利用实数基本定理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3.一元函数微分学
导数与微分的定义,导数的求法,可导、可微、连续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导数的两个重要特征(1°导数没有第一类间断点;2°导数的介值性——达布(Darboux)定理),费尔马(Fermat)定理,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柯西(Cauchy)中值定理,泰勒(Taylor)公式以及利用导数(包括高阶导数)研究函数的各种性态(如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凹凸性、拐点、不等式问题、大小比较问题等等)的常用方法。
4.一元函数积分学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常用的积分公式,可积准则与三类可积函数,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求不定积分与计算定积分的常用方法:如利用积分的线性性质,利用换元积分法,利用分部积分法,利用有理函数化为最简分式法,利用无理函数的几种有理化处置法,利用三角函数的几种常用替换法和万能代换等,积分中值定理,与积分上限函数的分析性质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积分估值问题,定积分的应用。
5.多元函数微分学
多元函数的极限、连续性、偏导数、全微分以及方向导数的概念,多元函数的连续性、可偏导性、可微性三个分析性质之间的关系,并与一元函数的相关情形进行比较,多元复合函数求偏导数的链锁规则,多元函数可微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隐函数存在定理以及多元微分学的应用(如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多元函数的极值与条件极值等)。
6.多元函数积分学
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系下二重积分的计算和二重积分的极坐标变换),三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系下三重积分的计算和三重积分的柱面坐标变换与球面坐标变换),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的计算方法(包括第一类、第二类曲线积分的计算与第一类、第二类曲面积分的计算),格林(Green)公式,高斯(Gauss)公式,斯托克斯(Stokes)公式,各种积分间的换算关系,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以及多元积分的应用。
7.级数理论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数项级数、函数项级数、幂级数、傅里叶(Fourier)级数四个部分。数项级数部分的考试内容为数项级数敛散性的定义与判别法,正项级数敛散性的常用判别法以及交错级数收敛性的莱布尼兹(Leibniz)判别法。函数项级数部分的考试内容为函数项级数或函数列的一致收敛性以及与一致收敛性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如证明一致收敛与证明不一致收敛的常用方法,一致收敛的函数项级数的和函数(或一致收敛的函数列的极限函数)的各种分析性质等。幂级数部分的考试内容为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域、内闭一致收敛性、和函数的分析性质以及函数的幂级数展开等。Fourier级数部分的考试内容为利用Euler-Fourier公式求周期函数的Fourier系数,周期函数的Fourier级数展开(包括函数的正弦级数展开和余弦级数展开),Fourier级数的收敛性定理,Fourier级数的收敛性判别法以及Riemann引理、Dirichlet积分等。
8.反常积分与含参变量积分
无穷限的反常积分与无界函数的反常积分的敛散性的概念,含参变量正常积分的概念与含参变量反常积分一致收敛的概念,无穷限的反常积分与无界函数的反常积分收敛性的几种常用判别法,含参变量正常积分的几个分析性质(如连续性、可微性、可积性)以及与含参变量反常积分的一致收敛性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五、考试要求
数学分析课程的内容体量大、覆盖面广,要求考生掌握好考试内容中前面提到的八大块内容的同时,理解与掌握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能够做到不同板块知识点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互相交融。
826普通物理(光学、电磁学)
(一)电磁学
静电场的基本规律;有导体时的静电场;静电场中的电介质;恒定电流和电路;恒定电流的磁场;电磁感应与暂态过程;磁介质;交流电路;时变电磁场和电磁波。
(二)光学
波的干涉;相干光源;分波阵面干涉;杨氏双缝实验;劳埃德镜;分振幅薄膜干涉;劈尖;牛顿环;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单缝和圆孔的夫琅和费衍射;光栅衍射;偏振光和自然光;偏振光的产生;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偏振;光学仪器的像分辨本领;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费马原理;光在平面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成像的基本概念;光在单球面上的反射和折射;薄透镜成像;人的眼睛;助视仪器的放大本领。
827材料科学基础
1、材料结构的基本知识:原子结构,原子间的键合,原子排列(有序/无序)。
2、材料中的晶体结构:晶体学基础,纯金属的晶体结构,合金相结构,离子晶体的结构,共价晶体的结构。
3、晶体缺陷:点缺陷,位错的基本概念,位错的能量及交互作用,晶体中的界面。
4、扩散与固态相变:扩散定律及其应用,扩散机制,影响扩散的因素与扩散驱动力,几个特殊的有关扩散的实际问题,固态相变中的形核,固态相变的晶体成长,扩散型相变,无扩散相变。
5、材料的变形与断裂:金属变形概述,金属的弹性变形,滑移与孪晶变形,单晶体的塑性变形,多晶体的塑性变形,纯金属的变形强化,合金的变形与强化,冷变形金属的组织与性能,金属的断裂,冷变形金属的回复阶段,冷变形金属的再结晶,金属的热变形、蠕变与超塑性,陶瓷晶体的变形。
6、材料的凝固:材料凝固时晶核的形成,材料凝固时晶体的生长,固溶体合金的凝固,共晶合金的凝固,制造工艺与凝固组织,用凝固法材料的制备技术,材料非晶。
7、材料的相结构及相图:材料的相结构,二元相图及其类型,复杂相图分析,相图的热力学基础,三元系相图及其类型。
8、高分子材料与陶瓷材料的结构:高分子材料概述,高分子链的结构及构象,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高分子材料的性能与结构;陶瓷材料的概念、晶体结构、相图/相变及其基本性能。
9、材料的亚稳态:亚稳态,纳米晶,准晶,非晶态,玻璃态的概念,纳米材料及非晶态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形成机理。
828物理化学
本《物理化学》考试大纲适合于报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物理化学》是大学本科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它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物理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物理化学与胶体分散体系等。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气体
1、气体分子动理论
2、摩尔气体常数
3、理想气体状态图
4、实际气体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概论
2、热平衡和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的概念
3、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4、热力学第一定律
5、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
6、焓
7、热容
8、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9、Carnot循环
10、Joule-Thomson效应-实际气体的U和H
11、热化学
12、赫斯定律
13、几种热效应
14、反应焓变和温度的关系 — Kirchhoff定律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
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 不可逆性
2、热力学第二定律
3、Carnot定理
4、熵的概念
5、Clausius不等式与熵增加原理
6、热力学基本方程与T-S图
7、熵变的计算
8、熵和能量退降
9、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和熵统计意义
10、Helmholtz自由能和Gibbs自由能
11、变化的方向和平衡条件
12、G的计算示例
13、几个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
14、热力学第三定律与规定熵
(四)多组分体系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
1、多组分系统的组成表示法
2、偏摩尔量
3、化学势
4、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5、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
6、理想液态混合物
7、理想稀溶液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
8、稀溶液的依数性
9、活度与活度因子
(五)相平衡
1、多相体系平衡的一般条件
2、相律
3、单组分体系的相平衡
4、二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应用
5、三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应用
(六)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和化学反应的亲和势
2、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与等温方程式
3、平衡常数的表示式
4、复相化学平衡
5、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6、温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7、同时化学平衡
8、反应的耦合
(七)电解质溶液
1、电化学的基本概念与电解定律
2、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
3、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4、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因子
5、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八)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
1、可逆电池和可逆电极
2、电动势的测定
3、可逆电池的书写方法及电动势的取号
4、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5、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6、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
7、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九)电解与极化作用
1、分解电压
2、极化作用
3、电解时电极上的竞争反应
4、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防腐与金属的钝化
5、化学电源
(十)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一)
1、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法和速率方程
2、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3、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
4、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链反应
(十一)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二)
1、碰撞理论
2、过渡态理论
3、单分子反应理论
4、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5、光化学反应
6、催化反应动力学
(十二)表面物理化学
1、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2、弯曲表面下的附加压力和蒸气压
3、溶液的表面吸附
4、液-液界面的性质
5、L-B膜及生物膜
6、液-固界面现象
7、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
8、固体表面的吸附
9、气-固相表面催化反应
(十三)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
1、胶体和胶体的基本特性
2、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3、溶胶的动力性质
4、溶胶的光学性质
5、溶胶的电学性质
6、双电层理论和电位
7、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8、乳状液
9、凝胶
10、大分子溶液
二、考试要求
(一)气体
了解气体分子运动公式的推导过程,建立微观的运动模型。了解前人对问题的处理方法和过程。了解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熟练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际气体的计算。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明确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体系、环境、功、热、状态函数、变化过程和途径等。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和内能的概念。熟知功和热正负号的取号惯例及各种过程中功与热的计算。明确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的意义。掌握U及H都是状态函数以及状态函数的特性。熟练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理想气体在等温、等压、绝热等过程中的U、H、Q和W。熟练应用生成焓、燃烧焓来计算焓变。会应用赫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了解卡诺循环的意义。了解摩尔定压、定容热容的概念;了解节流过程的特点及焦耳-汤姆逊系数的定义与实际应用。从微观角度了解能量均分原理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本质。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
了解自发变化的共同特征,明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卡诺定理的联系。理解克劳修斯不等式的重要性。注意在熟记热力学函数U、H、S、A、G的定义,并了解其物理意义。明确G在特殊条件下的物理意义,会用它来判别变化的方向和平衡条件。熟练计算一些简单过程的S、H、A和G,学会设计可逆过程,能利用范霍夫等温式判别变化的方向。较熟练地运用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克拉贝龙方程式和克老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式。明确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意义。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内容,明确规定熵值的意义、计算
及其应用。掌握熵增加原理和各种平衡判据。初步了解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关于熵流和熵产生等基本内容。了解熵的统计意义。
(四)多组分体系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
熟悉多组分系统的组成表示法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定义,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在多组分系统中引入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意义。掌握理想气体化学势的表示式及其标准态的含义,了解理想和非理想气体化学势的表示式以及两者的共同之处,了解逸度的概念。了解理想液态混合物的通性及化学势的表示方法。了解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示法。熟悉稀溶液的依数性,会用依数性计算未知物的摩尔质量。了解相对活度的概念,描述溶剂的非理想程度。了解分配定律公式的推导,了解热力学处理溶液的一般方法。
(五)相平衡
明确相、组分数和自由度等相平衡中的基本概念。了解相律的推导过程,熟练掌握相律在相图中的应用。能看懂各种类型的相图,并进行简单分析,理解相图中各相区、线和特殊点所代表的意义,了解其自由度的变化情况。在双液系相图中,了解完全互溶、部分互溶和完全不互溶相图的特点,掌握如何利用相图进行有机物的分离提纯。学会用步冷曲线绘制二组分低共熔点相图,会对相图进行分析,并了解二组分低共熔相图和水盐相图在冶金、分离、提纯等方面的应用。了解三组分系统相图中点、线、面的含义,学会将三组分系统相图用于盐类的分离提纯和有机物的萃取方面。
(六)化学平衡
了解从平衡常数导出化学反应等温式,并掌握这个公式的使用。了解从化学势导出标准平衡常数。掌握均相和多相反应的平衡常数表示式。理解的意义以及标准平衡常数的关系,掌握的求算和应用。理解的意义并掌握其用途。熟悉温度,压力和惰性气体对平衡的影响。
(七)电解质溶液
掌握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电解定律,了解迁移数的意义及常用的测定迁移数的方法。掌握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意义及它们与溶液浓度的关系。熟悉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电导测定的一些应用。掌握迁移数与摩尔电导率、离子电迁移率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理解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平均活度因子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适用范围,并会计算离子强度及使用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
(八)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
掌握形成可逆电池的必要条件、可逆电极的类型和电池的书面表示方法,能熟练、正确地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了解对消法测电动势的基本原理和标准电池的作用。在正确写出电极和电池反应的基础上,熟悉地用Nernst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了解电动势产生的机理和氢标准电极的作用。掌握热力学与电化学之间的联系,会利用电化学测定的数据计算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值。熟悉电动势测定的主要应用,会从可逆电池测定数据计算平均活度因子、解离平衡常数和溶液的pH值。
(九)电解与极化作用
了解分压的意义,要使电解池不断地进行工作必须克服的阻力的种类。了解极化现象、超电势、极化作用的种类、降低极化作用的方法。了解极化曲线、电解池与原电池的极化曲线的异同点。掌握H2(g)的超电势的计算。在电解过程中,能用计算的方法判断在两个电极上首先发生反应的物质。了解电解的一般过程及其应用。了解金属腐蚀的类型,了解常用的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了解常用化学电源的基本原理、类型及目前的发展概况,特别是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
(十)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一)
掌握宏观动力学中反应速率的表示法,基元反应,非基元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速率常数等的基本概念。掌握简单级数的反应如零级、一级、二级的特点,从实验数据利用各种方法判断反应级数,熟练地利用速率方程计算速率常数,半衰期等。掌握三种典型的复杂反应(对峙反应、平行反应和连续反应)的特点,学会使用合理的近似的方法作一些简单的计算。掌握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特别是在平行反应中如何进行温度调控,以提高所需产物的产量。掌握Arrhenius经验式的各种表示形式,掌握活化能的含义,它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活化能的求算方法。掌握链反应的特点,用稳态近似、平衡假设和速控步等近似方法从复杂反应的机理推导出速率方程。
(十一)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二)
了解较常用的反应速率理论,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采用的模型,推导过程中引进的假定、计算速率常数的公式及理论的优缺点。用这两个理论计算简单反应的速率常数,掌握活化能、阈能和活化焓等能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微观反应动力学的发展概况、常用的实验方法和该研究在理论上的意义。了解溶液反应的特点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原盐效应),会判断离子强度对不同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扩散对反应的影响。了解光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光化学平衡与热化学平衡的区别以及这类反应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了解催化反应特别是酶催化反应的特点、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的本质和常用催化剂的类型。了解自催化反应的特点和产生化学振荡的原因。
(十二)表面物理化学
明确表面吉布斯自由能、表面张力、接触角的概念,了解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明确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产生的原因及与曲率半径的关系。会使用杨-拉普拉斯公式。了解弯曲表面上的蒸气压与平面相比有何不同,熟练掌握定量应用开尔文公式,会用这个基本原理解释常见的表面现象。理解吉布斯吸附等温式的表示形式,各项的物理意义,并能应用及作简单计算。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点、作用及大致分类,它在表面上作定向排列及降低表面自由能的情况。了解液-液、液-固界面的铺展与润湿情况。理解气-固表面的吸附本质及吸附等温线的主要类型,能解释简单的表面反应动力学。了解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的区别,了解影响固体吸附的主要因素。了解化学吸附和多相催化反应的关系,了解气-固相表面催化反应速率的特点及反应机理。
(十三)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液
了解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憎液溶胶的胶粒结构、制备和净化常用的方法。掌握胶体分散体系在动力性质、光学性质及电学性质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点对胶体进行粒度大小、带电情况等方面的研究并应用于实践。了解溶胶在稳定性方面的特点,掌握动电电位
及电解质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会判断电解质聚沉能力的大小。了解乳状液的种类、乳化剂的作用以及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凝胶的分类、形成及主要性质。了解大分子溶液与溶胶的异同点及大分子物质平均摩尔质量的种类和测定方法。了解什么是唐南平衡,如何较准确地用渗透压法测定聚电解质的数均摩尔质量。了解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的区别,了解粘弹性流体的特点。了解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特性。
三、说明
主要题型可能有:选择题、简答题、证明题、计算题、综合题等。
829环境学
1.当代中国与世界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发生和发展,目前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区别。
2.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包括大气、水、土壤和固体废弃物)
大气的组成、分层结构、大气边界层特征、大气稳定度等基础知识。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要素、大气污染物的环境效应、迁移和扩散过程、大气污染类型及形成原因。全球大气环境变化,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其控制。水质、水质指标与标准,水体污染、水体自净机理、水体污染物的环境效应、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特征、水污染防治技术与方法。土壤组成及特性,土壤污染、重金属、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弃物的定义、分类、主要特点和危害,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方法。
3.生物环境
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
830自命题生物化学
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部分:蛋白质的结构层次,性质与功能,氨基酸的结构、性质;合算的结构,性质与功能;酶的特点、分类与结构,催化机制及反应动力学,维生素与辅酶。代谢生物化学的部分:糖、脂类的代谢,能量变化;蛋白质与核酸的代谢。信息代谢的部分: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与调控规律。
831普通生态学
生物与环境;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种群生活史、种内与种间关系;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生物群落的动态;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景观生态学。
832地理学基础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也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要求考生具备以下能力: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了解,掌握自然地理各分支部门的研究内容,并理解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掌握自然地理学分析的基本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现象,具备解决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75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简答题 4小题(选作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论述题 3小题(选作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
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部分;了解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及其任务;了解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地球
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了解地球运动规律、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地理意义;了解岁差、章动和极移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理坐标的定义及其地球表面经度、纬度的划分;掌握地球的圈层构造及特征;掌握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三)地壳
了解地壳的化学成分、矿物、造岩矿物及常见矿物;了解岩浆岩的概念、矿物组成、产状、结构、构造及其主要类型;理解沉积岩的概念、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理解变质作用的概念、控制因素、类型;了解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理解地质构造的定义、最常见的四种类型;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槽台说与地洼说、地质力学学说的概念和理论;掌握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的概念。
(四)大气和气候
掌握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各自的作用;理解大气的结构,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及其各层次的特征;理解太阳辐射、大气能量、保温效应及其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理解气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点;了解大气湿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湿度的变化与分布;掌握大气水分蒸发及其影响因素、凝结和凝结条件;理解水汽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了解降水的形成、类型,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了解大气运动的概念,作用于空气的力及其相关定义,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风随高度的变化;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环流、季风环流及局地环流的特性及其运动;了解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气团和锋面、气旋、反气旋的生成、发展、结构和天气以及相关概念;了解气候的概念,气候系统的组成及其特性;理解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地理因子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了解低、中、高纬度及高地气候型的气候变化特性;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气候变化的原因;理解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熟练掌握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性和脆弱性。
(五)海洋和陆地水
掌握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 掌握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流域特征对河流的影响;理解河流水情要素,流速、流量的定义;了解河川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径流的变化特点以及特征径流;理解河流补给的形式、特点及其河流水源的定量估计;理解流域水量平衡的概念;了解河流分类的意义、原则与我国河流的分类;理解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理解湖泊的成因、类型、湖水的性质、水文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理解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总矿化度和硬度,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及其变化规律。
(六)地貌
理解地貌的成因,基本地貌类型以及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掌握风化作用的概念、类型,风化壳的基本特征、类型及其分布;了解块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崩落与崩塌、滑落与滑坡、蠕动有关的重力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理解流水作用的类型和基本特征,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了解准平原与山麓面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掌握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岩性与构造条件、水动力条件以及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特点;掌握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环境条件、过程及其演变规律,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异特征;了解风沙作用的形式,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
(七)土壤圈
掌握土壤及其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土壤的形态特征、物质组成及其相互联系与作用机制;了解成土因素学说,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形成作用;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成土过程;了解土壤的分类、分布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土壤的水平、垂直分布规律;了解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耕作土壤分布规律,世界土壤分布特征;理解各种土壤类型的基本特征;掌握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利用和保护。
(八)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的基本特性;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掌握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及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生物群落的概念、种类组成、群落的外貌与植物的生活型特性、群落的结构、群落环境、生物群落的动态、群落的分类;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分、结构和功能;掌握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了解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生态农业;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理解生物多样性概念及其价值;掌握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及其方法。
三、主要参考书目
1. 伍光和、王乃昂、胡双熙、田连恕、张建明,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黄秉维 等,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编制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人文地理学考试大纲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组织以及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学科,其中的“人文”二字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要求考生掌握①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②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③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④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联系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等内容。
一、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
掌握学科研究方法论、分析方法及分析技术手段相关内容;了解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体系。
(二)掌握空间分析基本概念:空间、地方、距离、时间、区域、尺度、联系、扩散等概念。
(三)了解工业化的过程,其与全球化格局形成的关联。
(四)了解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相关内容。包括城市、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城市问题相关概念与内容及乡村聚落概念、类型及中国的农村城市化相关内容。
(五)了解发展与重构相关概念及其内在关联。
(六)了解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人口问题相关内容。
(七)了解文化与宗教基本概念、相关内容;文化边界与文化认同;语言的地理学研究;宗教的组织空间,宗教的冲突与融合;性别特征、文化与空间等内容。
(八)种族与社会空间相关概念及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
(九)国家与地缘政治相关概念、理论及国际地缘政治现象的分析。
(十)景观及其解读,了解从空间到景观的相关内容。
(十一)人地关系理论:经典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发展。
二、主要参考书目
顾朝林 主编,人文地理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编制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833土地管理学(含土地经济学)
一、《土地管理学》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土地管理学总论是土地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介于土地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主要包括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等内容。要求考生对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土地管理学的主要内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要求:
二、《土地管理学》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概况
1、土地的概念,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联系和区别及对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科学管理。2、土地的功能与基本特点。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4、土地管理的含义及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二、土地管理活动
1、土地管理的主体及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和提高政府土地管理效率的对策。2、土地管理宏观、中观和微观目标的正确设置。3、对土地管理过程展开有效监督和调控。
三、地籍管理
1、地籍与地籍管理的概念、地籍管理的内容与原则。2、土地调查的概念及全国土地调查的内容。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类及含义。4、土地登记及土地登记原则、内容、程序。5、建立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意义及不动产登记的主要内容。6、土地统计与土地统计分析、土地统计区别于其他统计的重要特点。
四、土地权属管理
1、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及物权的含义。2、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3、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4、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确认与流转管理。5、土地征收及相关内容。
五、土地利用管理
1、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2、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内容。3、农用地利用管理的重点、耕地利用管理内容体系、林地利用管理和牧草地利用管理的措施。4、建设用地利用管理的重点。5、土地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6、实施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手段。
六、土地市场管理
1、土地市场及土地市场的作用。2、土地市场管理的重要性及土地市场管理的内容。3、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4、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5、农村土地市场管理。
参考书目:《土地管理学总论》(第2版) 陆红生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年8月
三、《土地经济学》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土地经济学课程研究领域为土地资产经济、土地制度经济、土地资源利用经济和土地生态经济,其研究对象是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生产关系调节与人地关系中的地(权)籍经济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土地经济领域关注的重点理论与实践问题。土地资产经济包括土地市场、 土地供求关系、地租理论、地价理论、土(房)地税收、土地金融。土地制度经济包括土地财产制度概述、中国现行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源经济包括土地资源利用概论、土地区位经济、土地报酬规律与集约利用、土地规模利用、土地规划与计划利用。土地生态经济包括土地生态经济与系统、土地伦理及其经济问题和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将地租和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持续利用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人地协调理论、系统工程理论的思路与方法贯穿学习始终。配备土地经济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土地经济学原理,突出了土地资源资产的管理,在数据、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体现了时代性。
四、《土地经济学》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1章 导论
1.认识理解土地(土地系统)的概念、特性与功能分类
2.明确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3.了解土地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重点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的经济特性
第2章 土地市场
1.认识土地市场的内涵、特征、运行条件与机制
2.熟悉中国土地市场体系及其特点以
3.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内涵和建设路径。
本章重点
土地市场的内涵、特点;
中国土地市场的体系及其特点 ;
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路径。
第3章 土地供求关系
认识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
2.熟悉土地供求平衡、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了解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
本章重点
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的概念;
土地供求平衡、土地市场与供求
土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因素
第4章 地租理论
熟悉地租的概念及分类
掌握资本主义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认识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城市地租的特点和来源
明确社会主义地租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章重点
地租的概念、社会主义地租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的概念、来源、产生条件和形成原因
第5章 地 价 理 论
了解土地价格的形成,熟悉土地价格的内涵与特点
2.认识土地价格的类型、地租与地价的关系
本章重点
土地价格的内涵与特点
地租与地价的关系
第6章 土地税收
1.明确土地税收概念与特点,土地税收与地租的关系
2.了解房地税收的发展与实践,掌握中国现行土地税制
本章重点
土地税收概念与特点、土地税收与地租的关系
中国现行土地税制(主要税种的税制特点)
第7章 土地金融
熟悉土地金融的概念、特征
2.了解中国城市土地金融制度和中国农村土地金融制度
3.明确我国土地金融的完善思路与发展模式
本章重点
土地金融的概念、特点;
中国土地金融制度
第8章 土地制度概论
熟悉土地制度的概念和构成
了解我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演进
熟悉土地产权体系及其权能构成
本章重点
土地制度的概念和构成;
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的含义;
土地产权的概念、土地所有权的的概念和基本属性;
第 9 章 中国现行土地财产制度
熟悉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建立与完善
认识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及其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本章重点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及其完善
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第10 章 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1.明确土地利用的含义及其包括的基本内容
2.熟悉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和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3.了解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及其指标
本章重点
土地利用的含义及其包括的基本内容;
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第11章 土地区位经济
1.土地区位经济的含义、地租与土地利用区位
2.熟悉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
3.认识城市土地利用中的区位选择
本章重点
土地区位经济的含义、主要的区位理论
不同城市产业类型对于土地利用区位的要求分析
第 12 章 土地报酬规律与集约利用
了解“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熟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掌握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和土地集约利用途径
4.认识中国土地集约利用
本章重点
土地肥力和土地报酬的概念与区别;
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土地集约利用途径;
中国土地集约利用
第13章 土地规模利用
明确土地规模利用原理
熟悉农业土地规模利用和城市土地规模利用
3.掌握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概念和组织形式
本章重点
土地利用规模的概念;
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的确定和组织形式;
城市土地规模利用
第 14 章 土地规划与计划利用
1.熟悉土地规划与计划利用的必要性、我国空间规划体系
2.掌握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本章重点
土地规划与计划利用的含义、必要性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第 15 章 土地生态经济与系统
1.了解土地生态经济学的发展与研究内容
2.熟悉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评价内容与方法
3.掌握土地生态经济学的结构与特性
本章重点
土地生态经济学的结构与特性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
第 16 章 土地伦理及其经济问题
1.了解人类生态学的基本内容
2.熟悉土地伦理与土地经济的关系
3.掌握土地伦理的基本内容、土地健康的概念与诊断
本章重点
土地伦理的基本内涵、原则与价值取向;
土地健康的概念与诊断;
土地伦理与土地经济的关系
第 16 章 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1.了解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2.熟悉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的内涵与原则、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3.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本章重点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的内涵与原则;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涵和标准;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参考书目:
《土地经济学》,张裕凤, 科学出版社,2019年6月
834数据结构与操作系统
一、数据结构(55%)
(一)绪论
1.掌握基本概念:数据结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数据类型、抽象数据类型等;
2.掌握算法设计原则,掌握计算语句频度和估算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方法;
3.熟悉类C语言描述算法的方法。
(二)线性表
1.掌握线性表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
2.掌握线性表在顺序结构和链式结构上实现基本操作的方法;
3.理解线性表两种存储结构的不同特点及其适用场合,能针对需求选用合适的存储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三)栈和队列
1.理解栈和队列的特点;
2.掌握两种存储结构上栈的基本操作的实现;
3.掌握栈的各种应用,理解递归算法执行过程中栈状态的变化过程;
4.掌握循环队列和链队列的基本运算;
5.会应用栈和队列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四)串
1.掌握串的基本运算定义,了解利用基本运算来实现串的其它运算的方法;
2.了解在顺序存储结构和在堆存储结构以及块链存储结构上实现串的各种操作的方法;
3.理解KMP算法,掌握NEXT函数和改进NEXT函数的定义和计算。
(五)数组和广义表
1.掌握数组在以行为主和以列为主的存储结构中的地址计算方法;
2.掌握矩阵压缩存储时的下标变换方法,了解以三元组表示稀疏矩阵的方法;
3.理解广义表的定义及其存储结构,广义表的头尾和子表两种分析方法。
(六)树和二叉树
1.熟练掌握二叉树的结构特点和性质,掌握二叉树各种存储结构及构建方法;
2.掌握按先序、中序、后序和层次次序遍历二叉树的算法,理解二叉树的线索化实质和方法;
3.利用二叉树的遍历求解实际问题;
4.掌握树的各种存储结构及其特点,掌握树的各种运算的实现算法;
5.掌握建立最优二叉树和哈夫曼编码的方法。
(七)图
1.熟练掌握图的基本概念,会构建各种图的存储结构;
2.掌握深度优先搜索遍历和广度优先搜索遍历图的算法;
3.灵活运用图的遍历算法求解各种路径问题,包括最小生成树﹑最短路径﹑拓扑排序﹑关键路径等。
(八)查找
1.熟练掌握各种静态查找和动态查找算法,能计算查找成功时和失败时的平均查找长度;
2.掌握二叉排序树的建立、插入和删除过程,掌握二叉平衡树的建立和旋转平衡方法;
3.掌握B-树的建立、插入和删除结点的过程;
4.熟练掌握哈希表的构造方法和处理冲突的方法。
(九)排序
1.掌握各种排序算法,包括插入类、交换类、选择类、归并类排序及基数排序;
2.能够对各种排序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如稳定性、时间和空间性能等,了解各种排序方法的特点和不同并灵活应用。
二、计算机操作系统(45%)
(一)操作系统的概念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操作系统的功能;
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硬件,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二)操作系统的界面
掌握作业的概念;作业的控制方式;命令控制界面和系统调用;
理解系统调用的过程。
(三)进程管理
掌握进程,进程状态,进程互斥,进程同步,临界资源,临界区,直接制约,间接制约,死锁,线程的概念;
掌握多道程序设计,进程的描述,进程并发,PCB(进程控制块),进程控制,进程互斥与进程同步机制,P、V原语操作,进程通信及死锁的形成与解决方法;
了解线程的概念,线程的特点,线程的并发,线程的分类。
(四)处理机调度
掌握作业与进程的关系,作业调度策略与算法,进程调度策略与算法;
了解:各种调度算法评价。
(五)存储管理
掌握虚拟存储器,地址变换,内外存数据传输的控制,内存的分配与回收,内存信息的共享与保护;
掌握分区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分区的分配与回收;
掌握覆盖技术,交换技术;
掌握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静态页式管理,动态页式管理,请求页式管理中的置换算法;
掌握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思想,段式管理的实现原理,段页式管理的基本思想及实现原理;
理解分区管理、页式管理、段式管理的优缺点及存储保护问题,局部性原理和抖动问题。
(六)文件系统
掌握文件和文件系统的概念,文件的逻辑结构与存取方法,文件的物理结构与存储设备,文件的存储空间管理,文件目录管理,文件的存取控制;
理解文件的使用,文件系统的层次模型。
(七)设备管理
掌握设备的类别,设备管理的功能和任务,数据传送控制方式,中断技术,缓冲技术;
理解设备分配用的数据结构及原则,I/O进程控制。
835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作品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专业院校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基础理论课,也是一门专业理论必修课。它集中系统地讲述我国民间音乐发展现况,努力探寻我国民间音乐发展过程及传统音乐形态思维的特点。主要内容包括民歌与歌舞,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要求考生具备以下能力:对有关民族民间音乐概念、分类、体裁、题材、表演及历史与现状的了解,并运用有关传统音乐理论分析形态,再从形态到文化和文化到形态的关系问题的理解与把握。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75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简答题 4小题(选做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论述题 3小题(选做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民歌与歌舞
1.民歌与歌舞的概念
2.民歌与歌舞的特征
3.民歌与歌舞的体裁类别
4.民歌与歌舞的色彩区
5.民歌、歌舞与其他民族音乐类别的关系
6.汉族北方的民歌与歌舞
(1)北方的号子
(2)北方的山歌
(3)北方的小调
(4)北方的歌舞
7.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与歌舞
(1)蒙古族民歌与歌舞
(2)朝鲜族民歌与歌舞
(3)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民歌与歌舞
(4)维吾尔族民歌与歌舞
(5)哈萨克族民歌与歌舞
(6)柯尔克族、塔吉克族、锡白族、塔塔尔族民歌与歌舞
8.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与歌舞
(1)藏族民歌与歌舞
(2)侗族民歌与歌舞
(3)壮族民歌与歌舞
(二)民族器乐
1.历史与特征
2.分类与乐种
3.音乐结构与发展方法
4.独奏器乐
(1)吹奏类器乐
(2)弹拔类器乐
(3)拉弦类器乐
5.合奏类器乐
(1)丝竹乐
(2)吹打乐
(3)重奏乐和大型合奏乐
(三)曲艺音乐
1.基本特征
2.曲种分类
3.北方主要曲种
(1)京韵大鼓
(2)梅花大鼓
(3)西河大鼓
(4)奉调大鼓
(5)北京琴书
(6)河南坠子
(7)天津时调
(8)乌力格尔
(9)好来宝
(10)英雄史诗
4.南方主要曲种
(一)苏州评弹
(二)福建南曲
(四)戏曲音乐
1.基本特征
2.剧种与声腔
3.全国性剧种
(1)昆剧
(2)京剧
4.北方主要剧种
(1)秦腔
(2)晋剧
(3)河北梆子
(4)评剧
(5)碗碗腔
5.南方主要剧种
(1)川剧
(2)黄梅戏
(3)越剧
考生对以上内容要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并注意内容相互之间的关联,进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期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领域要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中国音乐作品分析
一、考核宗旨及评价目标
《中国音乐作品分析》是一门综合音乐基础课程,是专业音乐学习的必修科目之一。通过对音乐表现要素的分析,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中国音乐,并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运用音乐分析学会聆听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和应用音乐。本课程考试目的在于通过考查学生对中国音乐作品音乐分析能力,科学、公平、有效地选拔具有较高的音乐文化修养和较强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专业性人才。
二、考试方式:笔试
三、考试范围
1.音乐乐谱分析:通过乐谱的分析判断音乐作品的主题,包括调性、主题材料、节奏特征、主题基本结构。
2.音乐结构分析:曲体结构、陈述结构、音乐主题发展手法、音乐表现手法。
3.音乐风格分析:中国民歌风格分析、中国艺术歌曲分析。
4.音乐情绪分析:通过分析音乐基本表现手法,探究音乐作品的表现情绪。
836和声、曲式
和声
一、考核宗旨及目标
要求考生掌握大小调体系功能化和声的全部内容。具体如下:
(一)为所给出的高音声部旋律写作四声部和声;
(二)分析所给的音乐作品中的和声,并用规范的和声标记方法,做出详细而恰当的标记。倘若仅用标记还无法说明和声的全部内容,可以用简短的文字说明加以补充。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75分,考试时间共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分析四部和声。
2.为高音旋律配和声。
3.明确标出所有转调部位、共同和弦以及终止式。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和声学绪论
(二)和声的调式基础与和弦结构类型
(三)和声进行与声部进行
(四)为旋律配和声
(五)终止式与为低音配和声
(六)原位正三和弦概述
(七)属七和弦
(八)属九和弦与属七十三和弦
(九)副三和弦
(十)三和弦的模进
(十一)除属七外的各级七和弦
(十二)和弦外音
(十三)固定旋律的和声变奏写法
(十四)旋律华彩的变奏写作手法
(十五)各个和声旋律大小调式
(十六)离调
(十七)近关系转调
(十八)转调中的三种关系
(十九)关于近关系与远关系转调的调性布局
(二十)调内变音体系
(二十一)交替变和弦
曲式
一、考核宗旨及目标
(一)结构图示:
(1)用图示表明对于所给音乐作品的不同层次的结构段落划分。
(2)图示中应表明作品所涉及到的所有曲式类型名称,最小单位为一部曲式。
(3)图示中应标示出详细的小节号、和声名称及调式调性。
(二)简要论述:
(1)指出作品大约的音乐风格或创作时代。
(2)指出作品的核心音乐材料及布局。
(3)简述作品中主要的音乐写作逻辑或重要的写作手法。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75分,考试时间共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分析一首钢琴作品并按要求写出分析报告。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音乐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内容和曲式的关系
1.音乐作品的形式和音乐作品的曲式的不同涵义
2.内容和曲式的关系
3.音乐作品的内容的涵义
(二)音乐的表现手法
1.概述
2.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法
3.有关整体性的表现手段的几个问题
(三)一部曲式---乐段及其组成部分
1.概述
2.动机、副动机和乐节的划分
3.乐句的划分-乐段的分析
4.有关乐句、乐段结构的基本问题,乐段的分类及其特征
(四)单二部曲式
1.概述
2.单二部曲式中的乐段特点及单二部曲式的分析
3.单二部曲式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4.古二部曲式
(五)单三部曲式
1.概述
2.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分析
3.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4.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六)复三部曲式
1.概述
2.复三部曲式的分析
3.复三部曲式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4.复三部曲式的变形
(七)奏鸣曲式
1.概述
2.奏鸣曲式的分析
3.奏鸣曲式的基本特征及曲式各部分的结构
4.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5.奏鸣曲式的应用
837中外美术史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美术史 75分
外国美术史 75分
4、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9分,共54分
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14分,共56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美术史》部分
考试目标:
1、系统完整地掌握中国美术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一般规律
2、全面了解中国美术发展过程中的美术门类及其特征;中国书画美学基本原则;重要的艺术流派、艺术家及其作品
3、掌握秦汉魏晋隋唐两宋元明清中国书画艺术传承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内在规律
考试内容:
一、史前美术
1.仰韶文化彩陶及其特征
2.岩画的分布及其特征
3.史前雕刻艺术
二、先秦美术
1.夏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变化
2.先秦帛画、金文
三、秦汉美术
1.秦汉雕塑、雕刻艺术
2.秦汉书法、篆刻的发展演变
3.秦汉画像石、画像砖
四、魏晋美术
1.魏晋书画艺术的飞跃
2.魏晋书画理论
3.魏晋佛教艺术
4.魏晋书画家及作品
5.魏晋书法艺术
五、隋唐美术
1.隋唐书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2.隋唐雕塑与工艺美术
3.隋唐佛教艺术
4.隋唐书画理论
六、五代、两宋、元美术
1.五代两宋元书画艺术的发展与变化
2.宋元书画理论
3.建筑与雕塑
七、明清美术
1.明清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明清书画各大流派及特征
3.明清书画理论
4.明清篆刻艺术
5.明清版画与年画
6.明清建筑艺术
八、近现代美术
1.近现代中国画的主要倾向与发展趋势
2.近现代油画与雕塑艺术
3.革命版画与漫画
4.海派与岭南派
外国美术史
考试目标:
1.掌握欧洲美术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基本规律
2.了解、掌握西方各国美术的基本特征与内容
3.掌握欧美美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流派、主要艺术家及代表作品
4.了解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美术的发展趋势
考试内容:
一、原始与古代美术
1.欧洲原始洞窟壁画、雕塑与岩画
2.古代两河流域雕塑与建筑
3.古代埃及建筑、雕塑、壁画艺术
4.古代爱琴—迈锡尼美术
5.古代希腊雕塑、建筑、瓶画艺术
6.古代罗马建筑、雕塑、壁画艺术
二、欧洲中世纪美术
1.中世纪建筑艺术
2.细密画、镶嵌画与教堂雕刻艺术
三、欧洲文艺复兴美术
1.意大利建筑、雕塑与绘画艺术
2.尼德兰美术的特点和画家
3.德国美术的特点和画家
4.西班牙与法国美术的特点和画家
四、17—18世纪欧洲美术
1.意大利美术
2.佛兰德斯与荷兰美术
3.西班牙与法国美术
五、19世纪欧洲美术
1.法国的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美术
2.德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美术
3.英国风景画和拉斐尔前派
4.俄罗斯古典主义美术和现实主义美术
5.欧洲的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雕塑
六、欧洲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现代主义诸流派及基本特征
2.后现代主义美术基本特征
三、参考书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主编,《外国美术简史(增订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838造型基础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1)绘画基础能力 50分
(2)画面物象的表达与艺术体现 10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1、考试内容:考查考生的绘画基础造型能力
2、考试要求:较能体现考生的造型能力和相应的绘画技能和艺术处理能力。
三、参考书目:绘画类专业相关图书与资料
839综合设计
科目名称:综合设计
适用专业:设计学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综合设计是一门针对报考我校设计学各专业方向的统一初试科目。综合设计的考试是对考生专业思维能力、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检验。该科目主要考察学生对设计专题及前沿理念的敏锐性、设计思维的创造性、设计方法和技能运用的灵活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性以及设计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
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考题说明所给出的背景、内涵和范畴,结合自身专业方向,完成一份环境设计、或视觉传达设计、或数字媒体设计、或产品设计、或信息与交互设计、或服装与服饰设计的综合设计方案。
1. 设计方案分析
根据具体的设计项目,提出设计问题和机会,展开设计分析,制定设计策略,明确设计方向。要求不少于200字,分点陈述,可结合图表分析。
2. 设计方案拓展
根据前述问题及分析,展开设计构思与拓展。利用相关专业方向的设计手法和工具,以草图快速表现的方式表达设计构思的全过程,并结合草图附简要设计说明。
3. 设计方案深化
根据草图方案进行完整的设计方案深化,按自身专业方向进行相关要求的设计表现及规范制图。注意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可行性和完整性。
三、试题类型及比例
试卷总分为150分
1. 设计方案分析(30分)
2. 设计方案拓展(50分)
3. 设计方案深化(70分)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为笔试,要求以手绘的形式表达,表达方式和工具不限,自带相关绘图工具。
考试时间为3小时。
840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是对科学和技术的哲学反思,一般包括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科技思想史等几个方面。主要考察应试者对基础性知识和理论的掌握:1.科学的实验基础与逻辑结构;2.科学发现与科学理论的演变;3.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技术的特性与工程的社会建构;5.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6.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7.科学技术的价值考量;8.自然观;9.科技观与科技文化;10.科技方法论与科技创新等。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和试卷结构包括三个部分: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
841自然科学概论
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等是科技史专业必备的基础,主要考察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体系结构,以及六大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其基本方法;要求考生具备以下能力:深入理解自然科学的结构体系与研究方法,掌握六大基础科学的简要历史,并对其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和试卷结构包括三个部分: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 自然科学的一般问题
1.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2.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3.自然科学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 数学
1.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2.数学的主要分支(代数学、数论、几何学、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及其基本内容
3.现代数学(抽象代数、泛函分析、拓扑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 物理学
1.经典力学体系及其主要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惯性参考系、力学相对性原理,伽利略坐标变换,万有引力定律)
2.经典力学的其他基本规律(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3.经典物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热学、电磁学、声学、光学)主要内容及基本理论
4. 量子力学及相对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理论
第四章 化学
1. 化学的产生与发展2. 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原子、分子论,元素周期律,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
3. 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理论4. 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
第五章 天文学
1.托勒密、第谷、哥白尼的天文学理论;2. 开普勒、牛顿的天体动力学理论;3. 天体演化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
第六章 生物学
1. 细胞的概念及其基本理论;2. 生物起源与进化的主要理论;3. 遗传学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
第七章 地学
1. 地学的产生与发展;2. 经典地学的个分支学科(矿物学、矿床学、岩石学、古生物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水文地质学)及其基本理论
901教育技术学基础
1.学习科学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与发展
3.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型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4.多媒体教学的相关理论与概念
5.基于Web2.0理论下的远程教学设计
6.数字实验室的基本理论
7.一对一课堂的环境设计
8.互动反馈系统
9.移动学习的概念、模式与理论
10.微课的概念与教学应用
11.MOOC的发展与相关变革
12电子教材相关理论与发展
13 智慧教室的一般模式与应用
14教育大数据的发展与评价
902小学教学综合
小学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的体系、小学教育学的学研方法、小学教育源流、小学教育特性、小学教师与小学学生、小学教育目标、小学教育内容、小学教育环境、小学教育活动、小学教育评价。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小学儿童的学习心理、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小学儿童的学习迁移、小学儿童的知识学习、小学儿童的技能学习、小学儿童的品德心理、小学班级心理辅导、小学教师心理。
903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新中国幼儿教育发展概述、现代幼儿教育新观念、托儿所(早教中心)的保育和教育、 幼儿园教育概述、学前儿童的游戏与指导、 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第十章 家庭、社区与学前教育、幼儿园教师。
学前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学前儿童语言的发生与发展、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与发展、学前儿童想象与思维的发生与发展、学前儿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904蒙古语文教学法、现代蒙古语
905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二)古代汉语基本理论及应用能力
1.汉字
2.词汇
3.语法
4.音韵
现代汉语
(一)现代汉语概述及汉语的规范化
(二)语音
(三)文字
(四)词汇
(五)语法
(六)修辞
906中国通史(截止1949年)
中国史部分:中国的远古人类和文明起源、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等各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等历史。
907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一、考试要求
1.掌握基本概念。能够清晰地理解和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具有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基本知识,能够区分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熟悉思想政治学朴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意义及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功能、教学任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等;了解其发展历史。
3.了解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论、教法论、艺术论、学法论、评价论等。使学生能够在理解“教什么”的基础上,真正懂得“怎么教”。
4.熟练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原理,关注国内外时事,能够运用相关原理结合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考试力求体现灵活性、开放性,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教学设计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和内容
1、要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研究对象。
2、要掌握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置。包括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建立的历史沿革、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置现实基础、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置的经验和教训。
3、要理解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目标定位的依据、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目标系统及其特点、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目标分类及其实施、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目标的功能及价值取向。
4、要了解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对象。包括思想政治学科领域研究教育对象的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分类及其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成长环境分析。
5、要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包括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含义及其功能、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特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要素及其关系。
6、要理解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原则。包括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原则的基本含义和历史考察、思想政治学科的主要内容教学原则、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原则的实施要领。
7、要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包括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的结构和功能、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内容构成及其特点。
8、要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方法。包括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方法研究的意义、思想政治学科常用教学方法含义和适用范围。
9、要了解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模式。包括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一般含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思想政治学科常见教学模式。
10、要理解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评价。包括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评价的意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效性含义及其评价原则。
11、要了解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包括思想政治学科教师面临的挑战、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基本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价值观。
908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
一、考试目的
《专业基础》考试是教育硕士英语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课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查应试者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及运用外语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外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性质及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基础英语知识和外语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的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考生入学应具备的英语基础知识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运用外语教学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外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要求
1.具备扎实的英语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
2.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翻译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
3. 掌握外语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具备基本的英语教学设计知识和能力。
四、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阅读理解、翻译、写作、英语教学法四部分。题型为书面表达、翻译、简答题、分析题、论述题等。考试时间180分钟,试卷总分为150分。其中翻译30分、阅读与写作60分、英语教学法60分。
(一)英语阅读
1.考试要求
要求应试者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能够在特定的语篇中解读词意和语篇意义,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语篇,能够根据上下文用适当的词语填空。应试者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重点考查考试对语篇意义的把握及其捕捉信息的能力。
2.题型
选择题,问答题,概括题,简述题。
(二)翻译
1. 考试要求
要求应试者具有一定的翻译能力,译文忠实于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译文通顺,用词正确、表达基本无误。
2. 题型
英译汉,汉译英。
(三)写作
1. 考试要求
要求应试者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能够根据要求写出撰写出一篇350字左右的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该作文要求语言通顺、结构合理、用词得体、文体恰当。
2. 题型
命题作文,或根据要求写作。
(四)英语教学法
1. 考试要求
要求应试者掌握英语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外语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英语教学的实际问题。具备基本的教学设计知识和能力,能够根据所给教学材料进行教学设计与分析。
2. 题型
简答题,分析题,论述题、教学设计。
909中学数学教学论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简答题5小题,共20分。
判断题5小题,共20分。
简述题3小题,共30分。
问题解决题4小题,共40分。
论述题2小题,共40分。
四、考试内容
(一)数学教学论基本内容
数学教学论的内容及其意义;数学教学论的特征、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方法。
具体要求
1.掌握数学教学论的含义。
2.认识数学教学论的意义。
3.掌握数学教学论的特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4.要了解世界著名数学教育家及其著作概况。
(二)数学教育的发展
中国数学教育史简介;外国数学教育史简介。
具体要求
1.了解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要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数学教育发展经纬之要点。要了解中国古代数学教育教学中的经典案例及其特征。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数学教学法理论的演变过程。
3.了解外国数学教育发展概况。特别要了解古希腊数学教育和教学法的特征。
4.了解贝利——克莱因数学教育改革运动以来的世界数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事件及其指导思想和对世界数学教育产生的影响。
(三)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的概念;数学课程内容;数学课程编制原则;数学课程的类型。
具体要求
1.理解并要掌握数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内容及其所具有的特点。
2.了解数学课程的编制原则和类型。
(四)数学教学
中学数学教学目标;数学教学方法;备课与学案;数学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是一项研究工作:以日本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态为例;数学教学原则。
具体要求
1.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2.国外中小学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模式及其对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启示。
3.数学教学应该遵循的一般性原则。
4.了解数学教学所遵循的各项原则的具体含义。
(五)数学学习
数学学习的概念及其特点;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与数学学习;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桑代克的“联结说”学习理论和数学学习;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数学学习;第尼斯的数学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与数学学习;布鲁纳论学习;斯金纳论教与学;韦特海默的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具体要求
1.理解并掌握数学学习的概念及其特点。
2.理解并掌握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
3.了解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桑代克的“联结说”和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第尼斯、奥苏伯尔、布鲁纳、斯金纳和韦特海默的学习理论。
(六)数学教育评价与测评
数学教育评价;学习质量的检查与分析。
具体要求
1.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概念和教学评价的种类等事项。
2.掌握数学教育评价的功能和原则。
(七)逻辑基础与数学教学
数学概念及其教学;数学命题及其教学;数学中的推理及其教学。
具体要求
1.掌握概念、命题及其命题间的关系、推理、证明等逻辑知识。
2.在教学中会处理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思维之间的关系。
3.正确理解数学和逻辑的联系与区别。
(八)数学教学实践与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解题教学;数学建模教学;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数学课外活动及其设计。
具体要求
1.了解如何进行数学解题教学。
2.了解数学建模及其种类和应用。
3.了解数学能力及其培养途径。
4.掌握检查和分析学生学习质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5.理解并掌握数学美学思想方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6.了解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的教育价值和遵循的原则。
(九)数学教育研究与教师的继续教育
数学教育研究;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
具体要求
1.正确认识数学教育研究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事实,并要掌握一定的数学教育研究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方法。
2.正确认识教师以各种不同方式进行继续教育的必要性。要求学生学会熟练地检索与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有关的信息,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协作精神。
3.正确认识数学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意义。
(十)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数学教育;计算机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数学教学软件及其应用。
具体要求
1.要正确认识技术更新与教育思想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
2.要掌握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的技术,并会使用他人制作的数学课件,自己也能够制作一些简单的数学课件。
910无机化学
本《无机化学》考试大纲适合于报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无机化学》是大学本科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需要牢固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无机元素化学的主要性质以及无机物的制备方法,能够应用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一般无机化学问题的能力。无机化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和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等理论知识以及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硼族、碳族、氮族、氧族、卤素等非金属元素、铜族和锌族、钛、钒、铬、锰、铁等金属元素的基本知识,利用无机化学原理解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结构等内容。
一、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化学基础知识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和相关计算;理解道尔顿分压定律和气体扩散定律的要点,熟练掌握有关计算;掌握溶液浓度的各种表示方法,能够熟练进行各种浓度之间的换算;掌握稀溶液依数性的应用及计算。
(二)化学热力学基础
掌握热力学相关基本概念;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了解热力学能、焓、熵和吉布斯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概念及物理意义;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的各种计算方法,以及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和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盖斯定律讨论和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并掌握这些反应之间的关系;理解生成热、燃烧热与反应热的关系;学会用∆G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掌握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掌握温度对∆G的影响,重点掌握各温度条件下∆G的计算以及热力学分解温度的计算;理解范托夫等温方程,掌握压力和浓度对∆G的影响以及非标态∆G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以及实验测定方法;掌握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理解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运用质量作用定律和实验数据建立确定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掌握反应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半衰期的概念;掌握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能熟练运用阿仑尼乌斯公式计算活化能和速率常数;了解反应机理、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的要点和催化剂、催化反应的相关知识。
(四)化学平衡
掌握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特征。能够掌握各种不同类型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及多重平衡规则;能利用标准平衡常数进行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掌握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定量关系;掌握标准平衡常数和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之间的关系,以及几种热力学数据之间的联系;掌握勒沙特列原理对化学平衡移动定性判断的依据,能够定量讨论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五)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了解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建立定态、激发态、量子数和电子跃迁等概念,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波粒二象性;掌握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能层、能级、轨道、自旋等概念,了解微观粒子运动的不确定原理;重点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量子化条件,学会推算核外电子可能的运动状态数;理解波函数角度分布图,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和电子云径向分布图的意义;熟练运用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按照原子轨道能级图写出一般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电子构型;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掌握各族元素价电子构型的特征,建立元素价电子构型与元素所在周期、族、区之间的联系;掌握元素的基本性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的物理意义及其周期性变化规律。
(六)分子结构和共价键理论
熟练掌握共价键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学会分析分子的成键特征、结构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要掌握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学会用该理论处理第一、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及简单的异核双原子分子,掌握键级的计算及其对化合物键型、稳定性的影响。
(七)晶体结构
掌握离子键的特征及晶格能的计算方法;学会划分离子的电子构型,掌握离子电荷和离子半径对晶格能的影响;了解金属键理论和金属晶体的紧密堆积结构;掌握分子间作用力,会判断分子的极性和分子之间作用力的种类,掌握氢键的形成和特征;
(八)酸碱解离平衡
重点掌握酸碱质子论和电子理论,了解强电解质理论,理解离子氛、活度、离子强度等概念;掌握溶液酸度的概念和pH的意义,了解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能应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掌握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和多元弱酸、弱碱分级解离平衡的计算;理解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解离平衡的影响,熟练掌握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掌握缓冲作用原理以及缓冲溶液的组成和性质,熟练掌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pH值的缓冲溶液的要领;掌握各种盐类水解平衡的情况、pH值的计算以及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九)沉淀溶解平衡
熟练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理解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掌握Kspθ的意义;掌握溶度积原理,能够利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与溶解,以及盐效应、同离子效应对溶解度的影响;掌握溶度积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的条件及相关计算。
(十)氧化还原反应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并能熟练掌握电池符号的表示方法;了解电极电势的由来,掌握原电池中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的关系,学会由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或还原剂的强弱以及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熟练掌握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式的方法,特别是离子电子法;重点掌握能斯特(Nernst)方程及其有关的计算与应用,熟悉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能、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能判断电极电势的变化趋势,学会使用pH-电势图、元素电势图和自由能-氧化态图;了解各种实用电池以及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区别。
(十一)配位化学基础
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定义、结构和命名方法;了解配位化合物异构现象——结构异构和立体异构;理解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的主要论点,并能熟练运用价键理论解释配合物的杂化类型和空间构型;掌握影响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因素,特别是软硬酸碱理论、螯合效应、中心与配体的关系等因素对配位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理解配位解离平衡和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意义,并熟练掌握相关计算。
(十二)碱金属碱土金属
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单质的存在、性质、制备和用途;了解焰色反应和部分离子焰色反应的特征颜色;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和臭氧化物的制备、性质和用途,以及碱金属、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的碱性、溶解性规律;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盐类的溶解性、热稳定性规律以及它们的重要性质;了解锂的特殊性及对角关系——锂和镁的相似性。
(十三)硼族元素
了解硼族元素的通性以及硼单质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掌握硼的氢化物、含氧化合物、卤化物的制备、性质和结构,重点掌握缺电子化合物的性质特征以及乙硼烷的结构、多中心键,特别是氢桥键的特点;了解铝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制备、结构、性质、用途和铍与铝的相似性;掌握惰性电子对效应对主族金属元素性质的影响;
(十四)碳族元素
了解碳族元素的通性、碳的同素异形体和单质的性质;掌握碳的氧化物和碳酸及其盐的制备、结构、性质和用途;掌握硅单质、硅烷和硅的卤化物的制备、结构、性质和用途以及硅酸及其盐的制备和性质;了解硅酸盐和分子筛的结构、用途;掌握锡和铅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本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十五)氮族元素
了解氮族元素的通性、氮和磷的成键特征及其单质的性质;掌握氮的氢化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重点掌握其酸碱性和还原性的递变规律以及铵盐的热分解;掌握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重点掌握硝酸盐的热分解和硝酸盐与亚硝酸盐的鉴别;掌握磷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了解磷的卤化物和硫化物的性质以及砷分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
(十六)氧族元素
了解氧族元素的通性及氧、硫的成键特征;掌握氧气、臭氧的制备、性质和用途;掌握氧化物的键型、结构、制备、性质和过氧化氢的工业制备方法、结构、性质和用途;掌握硫化氢、硫化物、硫的不同氧化态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了解硫含氧酸的衍生物、卤化物的制备和性质以及硒、碲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
(十七)卤素
掌握卤素的性质、结构和用途,特别是卤素单质的提取与制备;掌握卤化氢基本性质、结构、制备和用途,特别是氢卤酸的制备和酸性、还原性、热稳定性递变规律及成因;掌握金属卤化物的制备、性质、熔沸点和溶解性的递变规律;掌握卤素含氧酸及其盐的制备、结构、性质和用途,重点是掌握氯的含氧酸的酸性、热稳定性及氧化性递变规律及影响因素。
(十八)氢和稀有气体
掌握氢的成键方式,氢气的制备与性质以及氢化物的种类、制备和性质;了解稀有气体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重点掌握价电子互斥理论对稀有气体化合物结构的判断。
(十九)铜副族元素和锌副族元素
掌握铜族和锌族元素单质的提取、性质与用途;重点掌握铜、银、锌、镉、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重要盐类以及配合物的制备与性质,以及Cu( I )和Cu( II )、Hg( I )和Hg( II )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十)钛副族元素和钒副族元素
了解钛副族和钒副族单质的性质、制备和用途;简单掌握钛的氧化物、卤化物、钛酸、偏钛酸及其盐的性质,以及钒的氧化物、卤化物、含氧酸盐的性质;
(二十一)铬副族元素和锰副族元素
掌握铬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以及配合物的制备和性质;重点掌握铬的含氧酸及其盐的制备及性质和锰单质及Mn( II )、Mn(IV )、Mn(VI)和Mn( VII )的化合物的制备、性质。
(二十二)铁系元素
掌握铁系元素单质的性质、冶炼和用途;重点掌握Fe(Ⅱ、Ⅲ)、Co(Ⅱ、Ⅲ)、Ni(Ⅱ)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制备、用途及其典型反应,以及这些化合物的溶解性、氧化还原性和水解性及其变化规律;掌握铁、钴、镍的配合物的制备、性质和用途;重点掌握过渡元素小节的内容。
(二十三)镧系元素
了解镧系的通性以及我国稀土元素的概况;掌握镧系收缩的实质及其结果。
二、说明
主要题型可能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完成反应方程式、制备题、简答题、计算题等。
91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教学策略;直观教学;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生物学教师的备课;中学生物学教育评价;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
912地理教学论
(一)基本理论: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的概念、类型、基本功能等,地理学科学习理论、地理学科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地理学科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地理学科基础知识与理论、地理学科基本技能与方法等。
(二)地理教学设计:地理学科教学目标设计、地理学科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地理学科学与教策略设计<包括教学模式、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地理学科学与教的过程设计<包括地理学科课型、教学环节设计>和地理学科教学评价设计。
(三)三种设计类型:地理课程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地理活动教学设计和说课。
(四)地理教学实施技能:语:语言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承转技能、反馈技能、结课技能、板书技能、板图、板画技能、教学媒体运用技能、实验技能等。
913音乐综合(音乐鉴赏、音乐分析)
音乐分析
一、考核宗旨及目标
《音乐分析》是一门综合音乐基础课程,是专业音乐学习的必修科目之一,也是学科教学(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试科目。通过对音乐表现要素的分析,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音乐,并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运用音乐分析学会聆听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和应用音乐。本课程考试目的在于通过考查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科学、公平、有效地选拔具有较高的音乐文化修养和较强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专业性人才。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75分,考试时间共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音乐分析图示结构,共25分
2.音乐分析文字表述,共25分
3.和声分析,共25分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音乐乐谱分析:通过乐谱的分析判断音乐作品的主题,包括调性、主题材料、节奏特征、主题基本结构。
(二)音乐结构分析:曲式结构、陈述结构、音乐主题发展手法、音乐表现手法。
(三)音乐风格分析:民族音乐风格、时代音乐风格、乐派音乐风格。
(四)音乐情绪分析:通过分析音乐基本表现手法,探究音乐作品的表现情绪。
音乐鉴赏
一、考核宗旨及目标
音乐鉴赏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又回到感性认识的过程。通过音乐鉴赏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并促进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和生活体验的丰富。音乐鉴赏初试以分析不同类型、不同体裁作品为主要内容,考核学员音乐理论素养和文学评论能力,以及对作品的理解。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75分,考试时间共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论述题 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鉴赏不同体裁器乐音乐作品——进行曲、狂想曲、奏鸣曲、交响曲、组曲、协奏曲、夜曲、前奏曲、叙事曲。
(二)鉴赏不同体裁声乐音乐作品——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曲、摇篮曲。
(三)鉴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民歌、民族器乐、戏曲、说唱、民间歌舞
原文标题: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原文链接:http://yjsc.imnu.edu.cn/info/1004/2591.htm
以上就是“
2021考研大纲: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初试考研大纲”的全部内容,更多考研大纲信息,请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