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18)
一、考核要求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之一。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传播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学习该课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理解;学习该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学习该课程,有助于我们认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从而坚定我们对它的信念。
本课程的考核,要求考生较系统地领会和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运用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综合分析、解决比较复杂的现实问题。
二、考核评价目标
本课程要求考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便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真正分清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以更有力的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时代的创新;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以更切实地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以更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2.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3.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转变
1.马克思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转变
2.恩格斯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转变
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界观的探索
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和新世界观的初步探索
1.马克思对新世界观的初步探索
2.恩格斯对新世界观的初步探索
二、清算旧哲学影响,为新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1.彻底清算青年黑格尔派
2.清算费尔巴哈哲学和“新唯物主义”纲领的提出
三、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1.对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
2.唯物史观形成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一、马克思主义重要观点的初次公开阐述
1.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
2.批判蒲鲁东的经济理论,初步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3.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1.《共产党宣言》形成的过程
2.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理论总结
1.提出了不同类型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2.发展了不断革命的策略思想
3.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4.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问题
第二章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形成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和《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的早期阶段
1.对现实社会研究和理解的需要,是推动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首要原因
2.马克思思想的内在发展,是要求他深入政治经济领域研究的重要因素
二、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
1.马克思对前期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总结
2.马克思正式开始进入《资本论》的写作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创新
1.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政治经济研究对象的理解
2.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提出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
3.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二节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一、劳动价值论的新探索
1.首次确定了以商品作为价值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2.首次揭示出商品的二重存在形式
3.首次从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定中推导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4.首次形成了价值形式发展性质的基本思路
二、劳动价值论的系统研究
1.价值实体是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
2.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价值形式及其历史的发展
4.价值的社会本质
5.价值规律
第三节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一、对资产阶级古典学派“难题”的解决
1.剩余价值一般的理论
2.生产价格理论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系统阐发
1.劳动力商品理论
2.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理论
三、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趋势的分析
1.资本积累理论
2.资本流通理论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研究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一、未来社会经济关系一般性质的分析
1.未来社会所有制理论
2.未来社会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时间的思想
3.未来社会按劳分配理论
二、《资本论》二、三卷的出版
1.马克思对《资本论》二、三卷的思考及创作
2.恩格斯整理并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三、《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1.《资本论》是经济学革命的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重要标志
2.《资本论》是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相结合的典范
3.《资本论》经受了来自各方面的理论挑战和论争,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4.《资本论》历经社会发展实践的挑战和考验,具有历史发展的穿透力和巨大魅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的斗争
1.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
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二、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
1.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原因
2.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和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
3.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4.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三、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1.对拉萨尔主义的批判
2.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3.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的理论
第二节《反杜林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一、对杜林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论述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原理的阐述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面阐发
4.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科学概括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1.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2.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第三节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
一、古代社会的研究
1.“两种生产”理论
2.家庭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3.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过程
4.国家的起源、演变和消亡
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
1.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2.恩格斯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系统化
1.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思想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二、唯物史观的进一步阐发
1.上层建筑诸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2.政治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
3.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4.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合力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科学总结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特点和基本内容
4.发现社会历史规律的方法
第五节面向新世纪的新探索
一、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
1.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必然性和根本原因
2.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具体形式及其对未来社会的意义
3.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一些基本特征
二、对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探索
1.对1848欧洲革命的回顾与反思
2.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策略
三、在批判伯恩施坦主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
1.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2.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捍卫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4.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
第一节列宁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列宁早期的革命活动
一、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1.俄国工人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2.俄国工人阶级现状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早期传播
2.对民粹派的批判
3.对“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三、列宁创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的理论与实践
1.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2.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
3.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纲领和革命策略
4.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
四、列宁对俄国民主革命理论和策略的阐发
1.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理论
2.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领导权理论
3.工农联盟理论
4.工农民主专政理论
五、列宁在同错误思潮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
1.批判“经验批判主义”
2.批判“寻神说”和“造神说”
第二节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一、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1.帝国主义时代出现的新现象
2.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认识
二、列宁对考茨基等人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分析批判
1.批判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
2.对考茨基帝国主义特点的批判
三、《帝国主义论》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1.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2.帝国主义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
一、确立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论
1.对辩证法体系进行了重大探索
2.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3.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4.强调辩证法、逻辑、认识论三者的同一
二、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提出
1.分析帝国主义阵营
2.分析帝国主义
3.对帝国主义战争结果的预测
4.“一国胜利论”的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发展
1.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进一步阐发
2.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民主理论
四、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阐发
1.肯定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
2.预见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未来
第四节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作用及消极影响
3.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及过程
4.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5.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推进
1.推进政治建设
2.推进文化建设
3.推进执政党建设
三、关于改革国家机构的探索
1.改革国家机构的必要性
2.健全党的监察制度
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殊性和多样性的思考
1.提出研究俄国革命的特殊条件和革命发展的特殊道路
2.提出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的历史任务
3.探讨俄国革命胜利后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4.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挫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继续推进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开展
1.研究机构、理论刊物的创办和完善
2.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遗著的整理和出版
3.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的系统研究
4.对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批判
二、对列宁主义的系统阐发
1.列宁主义的定义
2.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
3.列宁主义的思想来源
4.列宁主义的方法
5.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三、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1.《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的理论贡献
2.《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贡献
第二节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多方面探索
1.系统论述了列宁的建党学说
2.进一步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3.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1.斯大林与布哈林的争论
2.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
3.关于农业集体化理论
第三节苏联模式的形成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1.经济方面
2.政治方面
3.文化方面
二、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1.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2.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要求
3.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4.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
第四节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和剧变
一、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
1.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2.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变化
3.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过程
二、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及历史教训
1.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过程
2.苏联东欧国家剧变的主要原因
3.苏联东欧国家剧变的历史教训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2.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