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006)中国哲学概论大纲明细
考试大纲
《中国哲学概论》考试大纲
阴阳、五行、和同概念的内涵及在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过程中的意义。
孔子的仁学、中庸思想,孔子思想的哲学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老子的道是什么,如何体道以及得道的境界。
孙子的“经之以五事”、“知己知彼”方法及其哲学意义。
墨子的兼爱思想、“兼爱”与孔子“仁爱”的区别,“三表法”及其认识论意义。
后期墨家“名、辞、说、辩”的逻辑学体系。
《中庸》的“诚”论。
孟子的“四端之心”、“养浩然之气”的人格修养论、仁政思想。
庄子的“道”论,“坐忘”、“心斋”、“至人、神人、圣人、真人”内涵以及“逍遥”与“齐物论”。
先秦名家恵施的历物十事、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指物论”。
《易传》的宇宙生成图式及生命哲学,《易传》与《易经》的关系。
荀子“化性起伪”的性恶论、隆礼说、“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天论。
韩非子的人性论、“法、术、势”思想及历史观。
汉初黄老道家、《淮南子》对黄老道家的继承、贾谊的礼、法关系论。
董仲舒的“人副天数”、“天人感应”及“灾异谴告”说的内容和意义,以阴阳观念为核心的纲常伦理思想。
《白虎通》的内容及伦理、政治意义,扬雄“太玄”象数体系,桓谭的形神关系理论。
王充“疾虚妄”之说的含义,自然元气论以及对谶纬感应说的批判。
魏晋玄学的三个发展阶段、王弼的“贵无”论及“得意忘象”的认识方法、裴頠的“崇有”说、郭象的“独化”论。
慧远、僧肇的佛教哲学,竺道生的顿悟说。
汉代(早期)道教的主要理论著作《太平经》、《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的道教思想。
葛洪的道教思想、寇谦之的新道教思想。
成玄英的重玄说、司马承祯的“性命双修”思想、杜光庭的道教哲学。
唐代佛教的主要派别,唯识宗的八识学说、天台宗的止观说与“一心三观”论、华严宗的法界缘起与“六相圆融”说、慧能的禅学。
韩愈的“道统说”,韩愈、李翱的性情论,柳宗元、刘禹锡的自然天论。
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论和“主静”的修养工夫。
二程的“天理”说,程颢的“识仁”说,程颐的“格物致知”与“持敬”说。
张载的“太虚即气”、“一物两体”说,人性论及“变化气质”的功夫论。
朱熹的“理气论”思想,“格物穷理”论和人性论。
陆九渊的“本心”与“心即理”思想,反省内求的修养论,朱陆之争。
陈亮、叶适的义利观和王霸论。
元代许衡、刘因、吴澄对朱子理学的阐扬。
王守仁的“心外无理”与“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学说。
罗钦顺、王廷相“理只是气之理”、“理在气中”的气论思想,罗钦顺对陆王心学和佛教的批判,王廷相对先验认识论的批判和历史进化论观点。
王艮的格物与良知说,泰州学派的特点。
李贽的“童心”说以及对礼教的批判。
方以智的“质测”与“通几”论,“火—气”一元论以及“交”、“轮”、“几”论。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反思和批判,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主张,以及“心即是气”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的气论、“日新之化”的运动观、“能必副其所”的能所观,“知以行为功”的知行观,“性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和理欲观,“今胜于古”的历史进化论。
颜元的“习行格物”说,戴震的“血气心知”和“理存于欲”的理欲观。
龚自珍的“平均”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革新思想、龚自珍对传统的天人感应论、性善论的批判,魏源的认识论思想。
洪秀全原始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及其局限。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说、大同理想和“仁爱”哲学。
谭嗣同的“以太—仁”学观以及对君权、纲常名教的批判。
严复的自由观,“物竞天择”的进化论,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梁启超的“新民说”和“良知观”以及心物论。
章炳麟认识论的复杂性,“俱分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行易知难”的知行学说和进化论思想。
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梁漱溟的文化哲学内容及意义。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熊十力体用不二、翕辟成变说。
冯友兰的“新理学”思想,“正底方法”和“负底方法”。
金岳霖的知识论、贺麟的直觉论。
参考书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