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001)哲学综合大纲明细
考试大纲
哲学综合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要点
导论:
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内涵及其关系。
第一章: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尤其是物质观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的本质及其特征。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实践意义
第2章
1、实践的本质及其结构: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实践活动中的理性结构及其功能。实践的社会结构及其作用。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
3、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实践运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实践目的的提出;实践手段的运用;实践结果的完成、评价和反馈调控。实践活动的继承机能、选择机能和自我革新机能。
4、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及其对立统一。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世界的二重化和人类世界的形成;人类世界即感性世界的不断发展。实践的世界观意义的确认及其意义。
第三章: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了解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重点)
第四章:
1、人的社会化及其功能。人的个性及其形成。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2、人的社会价值及其表现。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及其评价尺度;人的个人价值及其表现;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3、为什么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五章:
1、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联系。
2、如何理解“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及其特征。
3、了解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4、如何理解辩证决定论科学地揭示了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1、发展的三大基本规律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
第七章:
1、历史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特殊性。
2、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理解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
3、理解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社会制约性,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历史创造者问题地科学解决,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理解“五种社会形态”理论。
第八章:
1、为什么说人的认识活动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
2、理解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构性及其表现,了解认识主体的社会构成形式及其意识要素,认识客体系统,认识中介的要素构成。
3、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
第九章:
1、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基本形式,了解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相互关系,了解感性直观、理性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2、了解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了解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及其辩证关系。
3、非理性因素的分类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相互关系。
第十章:
1、如何理解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2、思维方法的本质、特征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3、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第十一章:
1、了解真理的本性及其四种属性。
2、如何理解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逻辑证明及其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价值的主体性及其表现。价值的主体性和价值的客观性的关系。
4、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及其主要区别与相互联系。
第十二章:
1、人的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人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个性。
参考书目:李秀林、王于、李淮春等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五版
《中国哲学史》知识要点
1.阴阳、五行、和同等概念的内涵及在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过程中的意义。
2.孔子的仁学、中庸思想,孔子思想的哲学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3.老子的道是什么,如何体道以及得道的境界。
4.孙子的“经之以五事”、“知己知彼”方法及其哲学意义。
5.墨子的兼爱思想、“兼爱”与孔子“仁爱”的区别,“三表法”及其认识论意义。
6.后期墨家“名、辞、说、辩”的逻辑学体系。
7.《中庸》的“诚”论。
8.孟子的“四端之心”、“养浩然之气”的人格修养论、仁政思想。
9.庄子的“道”论,“坐忘”、“心斋”、“至人、神人、圣人、真人”内涵以及“逍遥”与“齐物论”。
10.先秦名家恵施的历物十事、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指物论”。
11.《易传》的宇宙生成图式及生命哲学,《易传》与《易经》的关系。
12.荀子“化性起伪”的性恶论、隆礼说、“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天论。
13.韩非子的人性论、“法、术、势”思想及历史观。
14.汉初黄老道家、《淮南子》对黄老道家的继承、贾谊的礼、法关系论。
15.董仲舒的“人副天数”、“天人感应”及“灾异谴告”说的内容和意义,以阴阳观念为核心的纲常伦理思想。
16.《白虎通》的内容及伦理、政治意义,扬雄“太玄”象数体系,桓谭的形神关系理论。
17.王充“疾虚妄”之说的含义,自然元气论以及对谶纬感应说的批判。
18.魏晋玄学的三个发展阶段、王弼的“贵无”论及“得意忘象”的认识方法、裴頠的“崇有”说、郭象的“独化”论。
19.慧远、僧肇的佛教哲学,竺道生的顿悟说。
20.汉代(早期)道教的主要理论著作《太平经》、《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的道教思想。
21.葛洪的道教思想、寇谦之的新道教思想。
22.成玄英的重玄说、司马承祯的“性命双修”思想、杜光庭的道教哲学。
23.唐代佛教的主要派别,唯识宗的八识学说、天台宗的止观说与“一心三观”论、华严宗的法界缘起与“六相圆融”说、慧能的禅学。
24.韩愈的“道统说”,韩愈、李翱的性情论,柳宗元、刘禹锡的自然天论。
25.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论和“主静”的修养工夫。
26.二程的“天理”说,程颢的“识仁”说,程颐的“格物致知”与“持敬”说。
27.张载的“太虚即气”、“一物两体”说,人性论及“变化气质”的功夫论。
28.朱熹的“理气论”思想,“格物穷理”论和人性论。
29.陆九渊的“本心”与“心即理”思想,反省内求的修养论,朱陆之争。
30.陈亮、叶适的义利观和王霸论。
31.元代许衡、刘因、吴澄对朱子理学的阐扬。
32.王守仁的“心外无理”与“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学说。
33.罗钦顺、王廷相“理只是气之理”、“理在气中”的气论思想,罗钦顺对陆王心学和佛教的批判,王廷相对先验认识论的批判和历史进化论观点。
34.王艮的格物与良知说,泰州学派的特点。
35.李贽的“童心”说以及对礼教的批判。
36.方以智的“质测”与“通几”论,“火—气”一元论以及“交”、“轮”、“几”论。
37.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反思和批判,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主张,以及“心即是气”的哲学思想。
38.王夫之的气论、“日新之化”的运动观、“能必副其所”的能所观,“知以行为功”的知行观,“性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和理欲观,“今胜于古”的历史进化论。
39.颜元的“习行格物”说,戴震的“血气心知”和“理存于欲”的理欲观。
40.龚自珍的“平均”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革新思想、龚自珍对传统的天人感应论、性善论的批判,魏源的认识论思想。
41.洪秀全原始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及其局限。
42.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说、大同理想和“仁爱”哲学。
43.谭嗣同的“以太—仁”学观以及对君权、纲常名教的批判。
44.严复的自由观,“物竞天择”的进化论,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45.梁启超的“新民说”和“良知观”以及心物论。
46.章炳麟认识论的复杂性,“俱分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47.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行易知难”的知行学说和进化论思想。
参考书目,《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版。
《西方哲学史》知识要点
《西方哲学史》考试大纲适用于湘潭大学西方哲学
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西方哲学史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是近代科学形成和发展的思想背景。它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古希腊、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的西方古典哲学。要求考生对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学术思潮、哲学学派和主要哲学问题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各个时期主要哲学家所提出的基本概念、观点和理论,他们在哲学史上的传承和地位,并能对这些观点理论和哲学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较深入的分析、探讨和评价。
一、考试内容
(一)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
1.古希腊神话世界观的特征
2.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
3.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说
4.爱利亚学派主要哲学家及哲学思想
(二)古希腊早期哲学
1.智者学派的特点
2.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3.柏拉图的理念说、政治哲学
4.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伦理学
(三)中世纪哲学
1.教父哲学的基本倾向
2.奥古斯丁与意志自由说
3.安瑟尔谟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4.早期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
5.阿奎那哲学思想及上帝存在的证明
(四)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1.人文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
2.马基雅维利的人本思想
2.哲学复兴中库萨的尼古拉的哲学思想
3.宗教改革者如路德和加尔文等人的主要思想
4.科学革命和自然哲学代表人物如哥白尼、特勒肖和布鲁诺等人的思想
(五)16世纪末——18世纪上半期西欧各国哲学
1.培根对传统科学观的批判
2.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
3.笛卡儿哲学思想
4.斯宾诺莎的主要哲学思想
5.英国经验论与洛克、贝克莱、休谟的主要哲学思想
6.德国哲学代表人物莱布尼茨的主要哲学思想
(六)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1.启蒙主义者如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等人的主要哲学思想
2.唯物主义者如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的哲学思想
(七)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1.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2.费希特和谢林的主要哲学思想
3.黑格尔的主要哲学思想
4.费尔巴哈的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特点
二、考试要求
(一)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
1.了解古希腊哲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古希腊哲学的一般特点和主要问题。
2.理解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掌握当时自然哲学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及其不同代表人物的思想倾向。
3.了解古典时期爱利亚学派的主要思想。
(二)古希腊早期哲学
1.熟悉苏格拉底哲学的中心问题及其遗产,熟悉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影响。
2.熟悉古典时期希腊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包括他在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实践科学等方面的思想。
(三)中世纪哲学
1.了解中世纪哲学产生和演化的背景、脉络和所讨论的理性与信仰、共相与殊相、唯实论与唯名论的争论。
2.掌握教父哲学中主要代表人物如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等人的主要思想、倾向和对问题的论证。
3.熟悉经院哲学繁荣时期主要代表人物,尤其是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观点及其论证。
(四)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1.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哲学复兴倾向、宗教改革运动、自然科学革命和自然哲学思想。
2.了解人文主义思潮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如但丁、马基雅维利的思想。
3.掌握宗教改革者如路德和加尔文等人的主要思想及其意义和局限性。
(五)16世纪末——18世纪上半期西欧各国哲学
1.了解近代西方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哲学主题和一般特点。
2.熟悉17世纪前期英国哲学代表人物培根在批判经院哲学、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认识论、科学归纳法等方面的贡献;熟悉霍布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自然哲学、公民哲学、无神论和宗教观方面的主要思想。
3.熟悉17世纪法国哲学代表人物笛卡儿的唯理论的方法论、形而上学、物理学思想。
4.了解17世纪荷兰哲学的代表——斯宾诺莎哲学的根本出发点,熟悉他的实体学说、认识学说和伦理政治学说。
5.掌握17世纪下半期英国哲学代表人物洛克的主要哲学思想,熟悉他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他的观念学说、知识学说、社会国家学说。
6.熟悉17-18世纪德国哲学代表人物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唯理论。
7.掌握17世纪上半期英国哲学代表人物巴克莱的唯心论及其论证,掌握休谟的怀疑论和知识论。
(六)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1.了解启蒙哲学的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政治意义、主要哲学成就和自然科学基础;了解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熟悉启蒙主义者孟德斯鸠的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批判、关于法的理论、政体的权力分立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熟悉伏尔泰的自然神论、对宗教神学的批判、社会政治思想;熟悉卢梭关于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的学说、民主共和国的理想。
3.了解唯物主义者拉美特里的无神论思想、对唯心论的批判、对自然和人的机械唯物主义解释、唯物主义的经验论;熟悉爱尔维修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幸福论、环境论;熟悉狄德罗的自然观、运动发展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和美学思想;熟悉霍尔巴赫的物质和运动学说、因果-必然学说、身体和心灵学说、认识论思想。
(七)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1.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意义、地位和主要精神。
2.掌握康德“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熟悉“批判时期”的康德哲学,重点把握其认识论思想,掌握其道德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3.了解费希特的知识学原理和社会伦理思想;掌握谢林的同一哲学、自然哲学、先验哲学和辩证法思想。了解费尔巴哈的早期哲学思想,熟悉他的人本学哲学、他的自然学说和宗教学说,他的思想的局限性。
4.了解黑格尔哲学体系形成的动因、任务和特征,熟悉其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辩证法精神。了解黑格尔哲学体系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及整个哲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八)整体性要求
1,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哲学演化脉络。
2,掌握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主题,以及各个时期主要哲学代表人物对这些哲学主题的思考和论证。
3,灵活运用现代哲学思想,对于这些哲学主题及其代表人物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分析、批判和评论。
参考书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