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比较教育
考试内容及要点
第一部分比较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比较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二、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主要涉及比较教育的研究分类。比较教育研究包括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两大类型。区域研究是基础,比较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
三、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
从1817年朱利安提出“比较教育”这个概念开始,国外或者说世界比较教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中国比较教育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至今也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四、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就比较教育学的学科特性一直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总体来讲分为两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比较教育是一门学科,另一种观点认为比较教育只是一个研究领域或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五、比较教育的重要思想
(一)朱利安的比较教育思想
朱利安是比较教育学的创始人,第一次提出“比较教育”这个概念,他在1817年发表的《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是比较教育学的开山之作。
(二)萨德勒的比较教育思想
萨德勒是比较教育发展中承上启下的人物,是比较教育发展中“因素分析时代”的先驱。
(三)康德尔的比较教育思想
其1933年出版的《比较教育》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阐释比较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著作。
(四)汉斯的比较教育思想
第二部分国别教育
一、日本教育
(一)日本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二战前日本教育的演进与二战后日本教育的变革
(二)日本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六三三”学制。
东西方教育的融合以及系统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指导。
(三)日本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偏重学历、学校教育过于整齐划一。改革的趋势是实行“宽松教育”,处理好教育的统一要求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
二、法国教育
(一)法国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重点掌握二战后的“郎之万—瓦隆计划”、1968年的《高等教育法》。
(二)法国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五三四”学制。
出色的学前教育,重视对中小学生的升学就业指导。
作为精英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校”的特色,以及与作为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综合大学之间相互贯通,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充满弹性活力的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三)法国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三、德国教育
(一)德国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二)德国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教育行政管理制度上,在从联邦角度讲属于分权体制,因为教育的立法权在各个州;但从州一级的角度上,又属于集权制,因为地方学区的权力有限。
学生分流早,小学四年毕业后就根据学生的资质分流到不同类型的中学,主要包括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不同类型中学学习年限不一样,学习的内容也各有侧重,学生去向也不一样。
出色的职业教育和严格的师范教育。
(三)德国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四、英国教育
(一)英国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二战前英国教育的演变:1833年国家对宗教团体与慈善机构开办的学校进行补助;1870年《初等教育法》;1902年《巴尔福法》。
二战后教育的发展:《1944年教育法》,中等教育三轨制的确立与中等教育综合化改革,《罗宾斯报告》与高等教育大发展,高等教育双轨制的确立与终结,《1988年教育改革法》。
(二)英国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教育行政制度的特点。
学校教育制度的特色。
(三)英国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政府加强对教育事业的干预与控制,如实施《国家统一课程》;倡导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竞争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
五、美国教育
(一)美国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二战前美国教育的演进:教育的移植时期;教育的改造时期;教育的创新时期。二战后教育的发展。美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
(二)美国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地方分权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美国教育的特点
(三)美国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六、俄罗斯教育
(一)俄罗斯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二)俄联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第三部分专题研究
一、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
初创时期;确立阶段;进一步发展阶段
(二)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
(三)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基础教育
(一)基础教育的历史发展
现代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20世纪前半期的义务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义务教育。
(二)基础教育的基本经验
(三)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三、职业技术教育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经验
(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四、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高等教育的基本经验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五、教师教育
(一)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教师教育的基本经验
(三)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六、教育管理
(一)教育行政体制
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及其代表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趋势
(二)教育行政的内容
主要掌握“教育财政”部分
(三)学校管理体制
普通中小学的学校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学校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七、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一)新技术革命对教育的影响
(二)世界教育面临的问题
(三)未来教育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