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考研心理学备考:社会心理学之助人者的特点

来源:研线网   责任编辑:dwj  时间:2022-02-12

对于考研来说,在一定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和答题技巧,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决定考研的同学,应先了解想要报考专业的基本信息,对于心理学考研的同学来说,复试成绩占整个考研成绩的比例比较大,复试的专业课知识点,也需要提前了解和掌握。小编整理了“2023考研心理学备考:社会心理学之助人者的特点”,希望能帮助大家。

情境因素能增加或减少一个人表现出利他行为的可能性,但是有些研究也发现,一些人即使在不利的情境中也会帮助他人,而有些人即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也不去助人。可见助人者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助人倾向,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助人或利他行为有关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助人者的内疚感
 
与亲社会行为有特殊关系的另一种心理是人们的内疚感(guilt)。内疚感是指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人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在弗瑞德曼(Freedman 1967)等人的一项研究中,被试坐在一张桌子边上等待实验开始。在有些情境中,桌子极易被打翻,所造成的结果是桌子上的卡片散落了一地。实验者告诉被试这些卡片是某个人写论文急需的资料,当被试打翻桌子时,他会因搅混了这些卡片而产生内疚感。在另外一种情境里,桌子很稳固,卡片也没有被弄乱。结果与预期一样,诱发内疚感的情境使人们产生了更多的助人行为。对于内疚感的效果,一些研究者认为可能与人的两种动机有关:一方面,有内疚感的人希望通过做善事以弥补自己的过错;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能避免直接面对受害者,以免尴尬。
 
在内疚感与助人行为的关系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忏悔(confession)的效果。忏悔能使一个人的心理感到好受,使个体的内疚感降低。卡尔斯密斯(1968)的研究支持了这种观点。在一项研究中,实验者要让被试相信,由于被试使用了不好的信息而破坏了实验的结果。之后一部分被试有机会向实验者忏悔自己的错误,而另一些被试则没有这样的机会。同时还有一个控制组,该组被试并不认为自己破坏了实验结果,随后测量被试愿意继续参加实验的时间。结果如下图所示:内疚感增加了人们的助人行为,忏悔降低了罪恶感,也减少了助人行为。
 
助人者的心情
 
心情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不少证据显示,当一个人心情很好时,他较乐于帮助他人。比如艾森(Isen 1972 1978)就发现,在图书馆得到一份免费的午餐,在电话厅里捡到一枚硬币,在实验室里工作表现好或听到好听的音乐,都能使一个人助人的可能性增加。如果没有这些令人心情愉快的事情发生,个体的助人倾向便要大打折扣。很显然这些正性情绪增加了人们助人的意愿。
 
然而正性情绪所产生的效果有时候要受到限制。首先,由好心情引发的助人效果一般很短暂,大约为20分钟,之后便不起作用。其次,假如向他人提供帮助会损及一个人的愉快心情,则愉快情绪将降低一个人的助人行为(Isen & Simmonds 1978),因为心情很好的人希望自己的良好情绪能得以保持。悲伤或沮丧的心情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则要复杂得多:有些情况下不好的情绪使得人们只注意自己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助人的可能性(Thompson 1980);但在另外的情形下,帮助他人又能使一个人感到愉快,并因而减轻其不良的情绪(Cialdini 1981)。
 
以上是小编整理“2023考研心理学备考:社会心理学之助人者的特点”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更多考研择校择专业信息尽在本栏目!

X

扫码添加获取各院校录取名单

扫码添加研线老师,打牢基础
2024考研备考择校指导

关闭

研线网

考研调剂

关闭

研线网